第31版:中国教育报创刊40周年特刊·特27
2023年07月07日 星期五
推动“太行山道路”不断升级
翟博
1996年,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谷子林(左二)在指导农民养兔。
原本报记者 刘全聚 摄

    历史记录

    这年河北省科委作出了全面开发、综合治理太行山的决定。可是,论证了多少次,没有单位敢承担这项艰巨的任务。结论是:那是一块硬骨头,出力不讨好。这时,河北农大的王健副校长到省科委主动请缨:“别人不干,我们干!这块骨头再硬,农大也要啃!”

    ——1996年9月6日《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记坚持走“太行山道路”的河北农大教师群体》,作者:本报记者 翟博

    采访者说

    河北农业大学自1979年以来,坚持把科学技术送进河北太行山区,组织专家、教授和师生长期扎根山区,综合开发太行山,被国家科委称为“太行山道路”。1996年8月,我深入太行山区,采访河北农大教师送科技进山、振兴山区经济的事迹和经验。当时,河北省刚刚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道路被大水冲垮,连续好几天,我们艰难地穿行在太行山区采访。由于山区气候变化多、大雨不断,我发起了高烧,晚上盖两床被子还冷得发抖。第二天,学校安排去邢台前南峪“生态经济沟”采访,学校的同志劝我不要再往山沟里走了。我不顾高烧,坚持到“生态经济沟”完成了采访,满含深情地写出这篇长篇报道的开头。

    洪灾过后的浆水镇前南峪村却江山依旧,花果满山。当地群众无限感激地说,是河北农大的教授们主持的“生态经济沟”救了他们,“生态经济沟”是保命沟、救命沟……这一现场感强的开头,一下就把河北农大师生走“太行山道路”的作用凸显出来了。河北农大党委书记、校长对我说,开头写得好,很吸引人。新闻界的同仁也认为别具一格。报道推出后,河北农大走“太行山道路”教师群体的先进事迹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1996年教师节期间,中宣部、国家教委、农业部和河北省委召开座谈会,号召学习河北农大,落实科教兴国。报道也获国家教委1996年好新闻一等奖。

    这次深入新闻现场的采访,使我深切感到,记者去与不去新闻一线,写出的报道是大不一样的,如果我当时因为发烧没有去邢台前南峪“生态经济沟”,没有现场的感受,就写不出这样感人至深的开头,也写不出这样有重大影响的报道。我做记者以来最大的体会是,记者只有到活生生的现实去,到基层一线去,掌握第一手材料,捕捉“活鱼”,写出来的稿子才会生动、新鲜、活泼,既典型又有深度。记者在现场,才是新闻的目击者、历史的见证人。这篇报道的采访体会,还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蓝鸿文收入《新闻采访学》教材,作为教学案例。

    这篇报道刊发后,河北农大成为全国高校学习的榜样。后来,我三上太行山,连续采写了河北农大师生拓展“太行山道路”的系列报道。40多年来,“太行山道路”的服务范围还在不断拓展和延伸,学校80%以上的科技成果都是在“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产生的,80%以上的专家学者都是在“太行山道路”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近年来,学校与保定市共同打造的“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成为新时代“太行山道路”的“升级版”。从最初送科技进山,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再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河北农业大学始终坚持把知识献给农民,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写在农民的心坎上。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刊社原党委书记、社长)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