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版:中国教育报创刊40周年特刊·特32
2023年07月07日 星期五
基础教育改革值得书写的一笔
苏婷
汨罗市职业中专学生在学习烤鸭技术。任启明 摄(资料图片)

    历史记录

    尽管这段历程充满了艰辛曲折,但是12年的改革成果,已经在汨罗显现出来,并且展示出更美好的远景。同时,这样一次经历了时间和实践考验、检验的改革,为正在探索素质教育的各地同行蹚出了一条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996年6月10日《咬定青山不放松——湖南汨罗市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探索》,作者:本报记者 苏婷

    采访者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片面追求升学率冲击着基础教育。对于升学率的紧追不放,直接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重压,也让人才培养陷入重复教育的恶性循环,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984年,当时的湖南省汨罗市教委毅然作出决策,在全市范围内对重复教育、班级学额、学生年度留级率进行全面整顿,实行单方面“裁军”。也正是在这一年,汨罗出现了第一所由当时条件最好的中学改制而成的职业高中。之后,汨罗又举全市之力,办起了财贸、卫生、工业等多所职业高中。

    一方面是“三控制”,另一方面是发展职业教育,汨罗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棋局”由此铺开。汨罗的基础教育改革面向每一类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通过督导独特的督政功能,使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和为教育发展办实事真正成为各级政府的行为。

    及至1996年,汨罗教育人通过12年的探索与实践,奋力走出“片面追求升学率”怪圈,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教育成才之路不再是“独木桥”,而是“立交桥”。

    1996年5月,我踏上了汨罗的土地,探访该市走得并不平坦的素质教育之路。

    虽然南方的青山绿水就在近旁,虽然对屈原故里早就心向往之,但是行程紧迫,想象中的风景和遗迹尚未“擦肩”便过了。然而,也并不遗憾,在几天的采访中,我通过与相关同志的交谈、访问,亲身感受了汨罗实施素质教育的勇气和魄力;通过实地走访当地一些学校,参观、体验了大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活动与改革新举措,也看到了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些成果。

    回京后,真情实感引领着我,写出了6000多字介绍汨罗实施素质教育经验的长篇通讯《咬定青山不放松——湖南汨罗市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探索》。汨罗经验推出后,在全国基础教育界引发巨大反响。举个真实的例子,此后几年,汨罗这座小城热闹非凡,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挤满了当地大大小小的旅店。

    回想起这次出差,似乎从一开始就不同寻常:时任中国教育报总编辑赵书生专门把我叫到办公室布置任务,说明报社对推进素质教育、传播典型经验的重视。出差一路,我与几位国家督学同行,深得专家指点,受益匪浅。此行还赶上当时分管教育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到汨罗考察素质教育,我也有幸随同参加了在当地的活动。

    可以说,奋力走出“片面追求升学率”怪圈,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湖南汨罗迈出了坚定的步伐。汨罗推进素质教育的经验,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上留下了值得书写的一笔。

    (作者为本报记者)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