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高教周刊·探索
2023年07月03日 星期一
做好“三个转变” 助推乡村振兴
张睿 何雨骏

    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做好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工作,既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又是践行“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载体。北京化工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做好定点帮扶在工作目标、工作举措和工作模式上的“三个转变”,助推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以下简称科左中旗)乡村振兴,共同书写双方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工作目标上从脱贫攻坚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转变。一是以上率下聚合力。调整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的“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定点帮扶工作,进一步健全“党委书记、校长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其他领导班子成员按分管工作及部门推动落实”的领导体系。二是压实责任强动力。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将定点帮扶纳入学校“十四五”规划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精准对接帮扶地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制定年度定点帮扶工作要点和主要任务分工,明确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确保帮扶政策稳定、力度不减、队伍不撤。三是完善机制激动力。将定点帮扶任务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绩效指标,落实到责任单位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科学核算师生员工在帮扶中贡献的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将其纳入上岗评价标准,把定点帮扶体制机制延续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上来,激发师生参与帮扶的内生动力。

    工作举措上从提供“输血”帮扶到强化“造血”功能的转变。一是着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组织21对校旗基层党支部结对共建,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捐建“爱心助农”图书室,落实“我为脱贫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择优设立“党建+”帮扶项目4项,发挥各基层党支部优势和资源,扶持共建村集体经济、庭院经济、文旅产业创新发展,推进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以第三任驻村第一书记所在村韩家窝堡嘎查为重点,建设“党政服务中心”“村风村史文化长廊”、实施“路灯亮化工程”、启动“萝卜切条机设计项目”,打造北化大“党建+”乡村振兴工作站。举办名师大讲堂、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训班,加深基层干部对乡村振兴相关理论要义、实施方法和路径的理解与认知,培训基层干部3933人、乡村振兴带头人656人。二是助力提升县中教育教学质量。实施“心桥工程”教育精准帮扶项目,制定县中教师能力提升培训方案,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讲座105场,在京举办“高中教师学科能力提升营”2期,累计培训县中2829人次,帮助保康第一中学本科上线率连创新高。连续选派8届研究生赴脱贫地区县中接力支教、补充当地师资力量,设立“鸿雁”奖学金、“化育花开”助学金,捐赠科普教育资源包、开展科普教学周活动,捐建“爱心图书室”、组织“爱心捐书行动”,帮助通辽市保康第三中学成立通辽市中小学中第一支标准建制的国旗护卫队,打造第二课堂育人品牌。三是助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组建专家团队,为当地产业振兴绘制科学发展蓝图。帮助制定《科左中旗宝龙山精细化工产业园规划》并完成规划环评,组织校内外教授开展“科技送上门”服务,汇聚行业力量将宝龙山工业园打造成通辽市精细化工产业园,助力科左中旗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实施“耕地资源保护和质量提升计划”,组织3个院士团队共同发力,先后落地“盐碱耕地土壤改良示范项目”“废胶粉基渗灌管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聚氨基酸保水剂应用项目”,从土壤改良、节水灌溉、保水增效三方面打造高标准农田立体化建设方案,助力科左中旗传统种植产业发展。联合科左中旗民族职业中专,建设现代农业智能化果蔬气温调节保鲜库,打造果蔬仓储实训基地,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助力科左中旗林果产业发展。

    工作模式上从结对帮扶到校地合作的转变。一是丰富高校“菜篮子”,鼓起农户“钱袋子”。坚持做好“农校对接”,组织学校食堂和工会定向采购消费帮扶农产品。设立销售专区,开通直播带货,举办消费帮扶商品展销会,开展“消费帮扶新春行动”,动员师生校友“以购代捐”。将消费帮扶农产品纳入“校园菜篮子工程”。二是深化田野“思政课”,践行青春“报国志”。举办乡村振兴征文活动和定点帮扶工作展;启动研究生党员“百年·百人·百对”帮扶计划;举办消费帮扶产品包装设计大赛和商业策划书大赛;组织师生团队赴脱贫地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当地成立“党建共建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支教实习基地”“师生社会实践基地”,将乡村振兴作为思政教育、国情教育、实践教育的大讲堂,鼓励广大师生在乡村振兴路上深度实践。三是提升科技“创新力”,服务经济“主战场”。联合研发科技支农项目,举办科技项目招商引资会,落地生物质生产天然气技术,帮助引进通辽万众生物燃气有限公司。成立北化大科技园通辽分公司,积极搭建校—地—企产业振兴协同平台,广泛汇聚社会力量,将乡村振兴作为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政产学研合作的实战场,推动学校科技成果与地方经济的深度融合。

    (作者单位系北京化工大学)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