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是一所以“汽车”命名的公办普通高等院校,围绕汽车产业链构建学科特色,以培养汽车产业特色人才为己任。学校始终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思政课程为引领,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中实现深度融合,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规划
统筹推进思政教育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从体制机制上确保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先后出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案》《“明德”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方案》等文件,明确学校党委领导责任,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其他二级学院、相关行政部门在协同推进中的主体责任,细化各级各层工作职能和考核指标,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经费保障等方面制定配套保障措施,全面引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
在学校党委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其他二级学院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制度自信融入‘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BKS131)推进为抓手,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团队等方面实现组织联建、活动联管、业务联手、携手共建。通过深度联合,打破了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学科壁垒和体制藩篱,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政治方向、育人目标上保持“同向”,在措施、方法上保持“同行”,既强化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也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平台融合
合力并进贯通联动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明德”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是2021年获批的省级平台,是学校党委组建,由宣传部、教务处、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师发展中心共同建设,实行独立管理、协同创新的研究机构和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中心办公室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各二级学院设有分中心。
学校以平台为载体,推动“教师—课程—教学—教研”联动。中心与分中心联合组建“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的跨学科课程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合作教学教研等提高教师思政教学技能;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东风公司老一辈建设者、道德模范等担任特聘教师,增强思政教育的实践性;采用课题研究、教学比赛、示范课展示等方式,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性、关键性、前瞻性问题进行研究,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开展专题培训、交流研讨、在岗培训等,加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技能培训与切磋交流,提升教师的育人水平;及时总结凝练并推广课程思政建设阶段性成果,逐步形成课程思政“汽院”模式。
汇聚资源
彰显地方院校特色
学校坚持“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理念,围绕和拓展汽车产业链,致力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专门应用型人才。为强化教师育人意识,帮助教师找准育人角度,避免思政元素单一化、同质化,提升育人成效,学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确定了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各二级学院协助,围绕学校办学目标、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采用全校征集和项目式建设相结合的资源库建设模式,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思政元素开发中的主体作用,深度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学校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初步建成一个涵盖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课程思政资源库,形成有效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中主动发力,立足《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要求,深入研究课程思政体系和建设标准,对校内学科的内在精神价值体系进行梳理,明确学科课程思政的维度体系并阐明要义,用以指导全校的课程思政工作。同时致力于“活化”地域文化资源,将在十堰市红色文化、汽车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并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彰显地方优秀文化魅力,引导师生做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传播者,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树立典型
提升课程思政成效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在教育实施环节中发挥着价值引导、情感传递和道德示范的作用,其政治理论水平、个人素养、教学能力是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为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学校采取“分步走”策略,从“一院一师一课一库一团队”开始,党员教师先行,专业核心课程先走,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学团队同行,以“五进(进方案、进大纲、进教案、进课件、进考核)”为基本要求,逐步摸索、尽快扩展,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表彰了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带动专业教师主动投入课程思政建设,在全校形成课程思政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立德树人处处着力、处处有力的局面。
(成继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