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9日 星期四
学校家庭社会要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
薛俊强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

    今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家庭、社会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为三者协同育人提供了指引。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核心是育人。在立德树人这一育人目标的统摄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形成共识与统一目标。三者在教育场域、职责与内容上有所区分,但根本着力点在于形成良性互动,进而促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办好教育事业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但长期以来三者在协同育人方面存在“职责定位不够清晰、协同机制不够健全、条件保障不够到位”等突出问题。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命题的提出,不仅是一项重要决策部署和思路举措,更是对当前困境与症结的清醒认知和系统思考。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主渠道和主课堂,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点,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则是第一个课堂。社会教育是对人一生影响最大、最持久的教育。社会教育具有主体的多样性、对象的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和领域的广阔性。由此,明晰三者相应的职责要求,有助于构建协同一体、融合助力的育人新格局。

    具体而言,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过程中,学校起主导作用,肩负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学校要发挥教育的引领作用,我国学校教育应肩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家庭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办好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以及连接个人和社会的重要纽带。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起点。家长要强化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打造好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社会要提供有效支持,共享资源服务全面育人。社会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实践场,是对人一生影响最大、最持久的教育。要从完善家庭社会教育服务体系、推进社会资源开放共享和净化社会育人环境三方面不断推进与深化,达到社会有效支持以服务全面育人的目标,加快社会教育资源的供给体系建设。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合力,培育协同育人生态,是我们当前面临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首先,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提高自身理论高度和思想觉悟。

    其次,要推进教育现代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要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

    再其次,要全面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共同体,旨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互动关系,为实现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而相互促进、共同作用的育人集体。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过程中,育人是核心、协同是关键、机制是保障,要着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协同育人共同体。要努力实现共育目标与内容的统一性,价值导向与目标激励的共通性,夯实基础与实施路径的同向性。

    (作者单位系浙江师范大学,本文系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攻关计划规划项目“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研究”[2021GH039]成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