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视窗
2023年06月22日 星期四
党建引领聚力 产教科创赋能
——东营职业学院铸就服务乡村振兴“东职品牌”
解涛

    职业教育是支撑乡村振兴极为重要的人才之源、智力之源,办好面向“三农”的职业教育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东营职业学院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征途中,聚焦聚力组织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五大振兴”,发挥自身人才、技术、资源等优势,以专业链、人才链、技术链、科研链、创新链等密织“服务链”,在赋能乡村振兴的强度、密度、力度、精度、效度上下足功夫,在助农、惠农、兴农、富农上淬炼服务乡村振兴“东职品牌”,成效显著,2022年学校获评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

    党支部联学共建,助推乡村组织振兴

    东营职业学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解放思想改作风,服务“三农”零距离,积极参与东营市“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推动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提升、成效在一线体现。

    学校经济贸易与管理学院党总支与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党委开展“党支部联学共建”活动,打造“组织共建、文化共荣、资源共享、社区共进”的党建工作新格局,深度参与杨庙社区“文旅兴农”项目,提供一站式“电商助农”服务平台,搭建惠农综合服务平台,全方位持续开展惠农服务。

    学校与东营市农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创新农村“两委”干部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一是“学历+能力”,在完成学历教育规定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实际,开发专题培训和现场教学资源包。二是“教师+技师”,选拔熟悉农村基层工作的博士、教学名师等担任专业课教师;聘请农业专家、“乡土人才”担任实践课教师,建成40余人的服务“三农”人才培养教师库。三是“平台+讲台”,把学历教育办到学员家门口,把课堂安排在田间地头,打造东营市农村基层干部实践教学基地33处。实现了东营市农村“两委”成员专科以上学历教育全覆盖,累计为区域乡村振兴培育专科以上学历人才4600余名、村均2.7名,面向农村特色产业和涉农企业开展培训1.2万余人次。学校获评“教育部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招生先进单位。

    培育“乡土人才”,助推乡村人才振兴

    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和乡村治理人才,可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

    培育“新农人”成为“兴农人”。东营职业学院致力于培育“新农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创立了“绿色视野、红色情怀、特色技术、创业本领”的“新农人”培养理念,坚守“树木树人、育技育魂”初心,厚植“知农爱农”情怀;二是探索了“以研立教、以研导学、以研促创”的特色园林职教新路径,组建院士引领、师生参与、“大院大所”科研力量和科技平台支撑的团队,形成特色新课程,打造了教育链与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效衔接的育人新生态;三是创构了“工学研创”四维驱动的专业教学新模式,依据四季农时规律,重构“筑基+工匠+探索+创业”菜单式教学“四模块”,打造“校+田+研+创”开放式教学“四课堂”,创立“工+学+研+创”四分制评价,创生了“非标化培养、差异化成才”的特色教改新格局。多年来,学校农林类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在80%以上,学生创办农林企业85家;涌现出优秀返乡创业人才王俊达、山东省优秀“第一书记”谢文荟、上海交大园艺青年科学家肖坤等一批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毕业生。

    智力援疆,助力人才“稳扎根”。学校与新疆疏勒县签订人才培养共建协议,推进实施“东营·疏勒智力援疆‘百千万’人才培养共建工程”,计划利用3年时间,为疏勒县培养“500名党政干部、1500名村(社区)骨干、8000名技能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适应疏勒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层干部和高素质人才队伍,服务于疏勒县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特色产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充分依托学校食品药品工程技术国家协同创新中心、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国家生产性实训基地,组建中草药、畜牧养殖、盐碱地种植等7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盐碱地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建成乡村振兴技术服务平台12个,打造“科教研创”新引擎,服务乡村产业振兴。

    本草留香,探索林药间作中草药种植模式。建设山东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草药创新团队东营试验站,承担“十四五”山东省农业产业体系中草药创新研究,成功探索了林药间作中草药综合开发复合型经济增收新模式,创建了“科研+基地+农户+专业社”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扶持农业合作企业30余家,辐射周边9个县区5万余农户,产生经济效益3亿元,支农成果被多家权威媒体关注报道。“山东大宗根茎类中药材生态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良种良方,开展耐盐碱饲草种植试验推广。深入参与中国科学院“创建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共同开展优质饲草筛选评价研究及耐盐碱牧草资源圃建设,合作研发盐碱地“良种+良方”种植体系,革新中重度盐碱地改良和种植方式,攻克盐碱地种质资源等“卡脖子”难题,共种植甜高粱、燕麦草等11种耐盐碱饲草,筛选种质资源2000份以上,推广耐盐碱饲草种植面积5000亩以上。

    产教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盐碱地现代农业产业学院。面向黄河三角洲耐盐碱农林技术、数字农业、风景园林、农产品特色加工、农业智能装备制造等现代产业,对接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将学校黄河三角洲耐盐碱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整体迁入,合作共建盐碱地现代农业产业学院,规划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9.12万平方米,设有园林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等6个专业,招生规模2000人,带动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产业集群,开展个性化人才培养,深度融入盐碱地利用、生态建设等,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开发建设和区域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贡献科技力量。

    建库护“芯”行动,助推乡村生态振兴

    种质资源被称为农业和林业的“芯片”,学校根据东营市自然条件和乡村建设实际,聚焦“护‘芯’、植绿、振兴”目标任务,开展耐盐碱树种护“芯”行动,书写植绿新篇章。

    建库护“芯”培育耐盐碱树种。学校与东营市黄河口盐生植物研究所共同建设黄河三角洲耐盐碱树种种质资源圃1036亩,2020年被山东省自然资源部门评定为东营市耐盐碱树种种质资源库(异地库),建立了“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东营工程建设中心,有效保护并发展了耐盐碱树种这一“芯片”。学校两名教师被评为优秀科技特派员。2023年,“黄河下游‘金箭’白蜡等新品种(良种)高效繁育与示范推广”获批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

    “植绿”富农赋能生态振兴。学校通过建立耐盐碱种质资源圃和开展科技推广,使东营人逐渐认识到盐碱地上种树已不再是一个难题,从种树到“种富”,从荒芜到“植绿”,实现了产业与生态双循环发展,目前已经推广的良种8个种质,建成示范林855亩,并在周边地区推广8000余亩,直接经济效益高达8000多万元,形成了经济发展和生态振兴多赢的发展大格局。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发挥学校文化专业群优势,依托家庭教育学院平台,推动形成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精神滋养和价值引导,为产业、人才、生态、组织等振兴提供思想动力。

    慧耕心田,深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立体式打造“政府部门+行业+学校”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在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的指导下,学校与地方政府部门共建家庭教育学院,牵头组建全国乡村振兴产教融合联盟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探索建立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建成城乡社区示范家长学校50余处,常态化开展亲子教育指导服务。组建东营职业学院家庭教育志愿队,成立“小纽扣”家庭教育学生社团,与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多家单位开展家庭教育专项行动。家庭教育学院入选山东省家庭教育实验基地。

    全方位建设“基地+师资+课程”家庭教育服务资源。围绕提升服务乡村振兴关键能力,建成由民政、卫生、司法等各领域一线人才组成的家庭教育服务智库,与各级妇联合作共建家庭教育服务实践基地、社区家庭教育服务中心,开展系列讲座培训覆盖东营市200多处城乡社区。4门课程获评山东省优质社区教育课程资源,3名教师获评“齐鲁和谐使者”、山东省“百姓学习之星”,21名教师获聘山东省家庭教育志愿服务专家、服务者,2个项目获评山东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推广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芦苇传统手工艺为例,学校依托芦苇手工艺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建立以苇编手工艺非遗传承人李光祥为带头人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开展芦苇手工艺文化传承教学、技术培训及研究推广,推动黄河三角洲芦苇手工艺文化的传承推广和创新发展。

    下一步,东营职业学院将加快创新以平台汇聚资源的合作模式,精准对接乡村振兴需求,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探索以服务求发展的共赢机制,将“输血式”无私奉献变为“造血式”互利共赢,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构建高效思政课堂,变政策驱动为发展驱动,共享乡村振兴发展红利,形成可持续服务与产出机制。扩大学习服务的群体,面向各类群体,开展补贴性培训和市场化社会培训,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东营职业学院院长 解涛)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东营职业学院铸就服务乡村振兴“东职品牌” 1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3-06/22/04/ZGJYB2023062204_b.jpg 04 中国教育报 5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