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公安部获悉,近来各地公安机关处理了一批涉及校园安全的谣言信息,谣言发布者均被处罚。公安部网安局提示,这些人利用群众对学生和校园安全的关注,故意造谣、传谣,影响恶劣,请广大网友引以为戒。 这些已被确定为谣言的消息足够“耸人听闻”,一些甚至传得有鼻子有眼,很容易获得舆论的关注。但是,假的就是假的,谣言就是谣言,故意造谣、传谣,终将付出法律代价。相关谣言发布者均被依法处罚,再度给全社会敲响了警钟。 同时,相关谣言频频出现,也再次提醒所有人,尽管在今天谣言的证伪效率已经比较高,但还是不能低估谣言的传播速度。因为一些谣言的制造和传播就是专门为了蹭热度。这大大降低了人们的警惕心理。此外,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今天,谣言制造和传播的门槛变得非常低。像这次被查处的几个案例,谣言的生成原因比大家想象的更简单。如有的是“因与同学发生矛盾,怀恨在心,为博取同情和向同学施加压力,故意虚构事实并在网络发布”,有的仅仅是为了博取眼球。 在今天,学生安全和校园安全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部分谣言恰恰就是迎合了这种社会情绪与大众关切。而任由相关谣言传播,不仅会徒增社会的安全焦虑,也会对正常的校园安全保障及学校秩序带来冲击。在这个问题上,对借机造谣、传谣的行为,就该予以零容忍。要通过依法处置,让更多人明白造谣行为的严重性,切勿因侥幸心理铸成大错。从现实来看,不少的谣言一开始都是从一些聊天群内传出,它们看似只是小范围的一种传播,但在网络传播异常发达的今天,任何的不实信息最终都可能引发大范围的舆论关注,造成较大的影响。这应该提醒信息发布者,必须警惕“祸从口出”。 这次公布的几个谣言案例有一些共同点。一是,都与学生安全和校园安全有关;二是,都算得上是负面信息。它们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上升为网络舆论事件,背后也的确对应着一些社会心理。比如,公众对校园安全的关注度普遍较高,每次发生校园安全问题都牵动着社会的心。这一方面是由于孩子的安全是社会普遍关心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近年来校园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因此,这类谣言受到的高度关注,也启示相关部门在校园安全保障上,应该构建更完善的防护网络,让家长和社会有更多的安全感。 此外,对负面信息的偏好,其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风险的警惕意识使然。俗话讲,“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背后就有着同样的心理机制可循。而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大量信息泥沙俱下,要求我们对“坏事”信息建立更审慎的筛选意识,别完全被习惯和情绪所驱使。尤其是对于一些恶性的、离奇的信息,应该多一些求证、甄别意识,在未获得确证前,最好克制转发转播的冲动,避免为不实的“坏消息”和谣言的传播推波助澜。 当然,谣言频现,也提醒在涉及学生安全、校园安全的话题上,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信息发布应该跟上社会的关切,及时、主动回应相关传闻,最大程度减少谣言酝酿、传播的空间。特别是过往一些谣言本身就是建立在捕风捉影的基础上,一些“小事”因为未能及时作出公开透明的回应,反而给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温床,这样的教训必须吸取。归结到一点,对涉及学生和校园安全的谣言,必须“两手抓”,既要对谣言零容忍,也要将涉及学生和校园安全的信息发布工作做得更好,最大程度避免让谣言乘虚而入。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