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先后指出:“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学校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普通高校要“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课程”。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积极响应和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深挖地方戏曲文化,探索戏曲育人功能,推进高校戏曲美育课程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基于成功立项并圆满结题的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川剧音乐创作人才培养”,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由院长李亚梅教授牵头组建了“大美川剧”课程组,经过近两年的课程开发和录制,于2019年11月在“学堂在线”平台开课,是第一门以川剧为对象的戏曲美育线上课程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该课程2020年上线首批国家教育部门在线教育海外平台,2021年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2022年入选四川省一流课程,已有来自近20个国家的上万名学习者学习了该课程。“大美川剧”在课程建设上体现出以下特点:
“高校+行业”的课程策划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始终以“扎根民族沃土,弘扬优秀文化”为办学理念,并将此理念贯彻到教学科研各方面。学院长期与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各级川剧研究院和川剧院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以社团、演出等方式来实现“戏曲进校园”。“大美川剧”课程设计由高校和院团共同主导,实现高校牵头、行业参与,使课程既能全面、准确呈现川剧这一地方传统艺术形式的艺术特质,又符合高校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以“美”为切入点,从川剧文辞之美、音乐之美、角色之美、程式之美、服饰之美等方面进行导赏和讲解,带领学习者了解川剧的历史、流派、剧目,领略川剧之美、探究戏曲魅力。
“名家+名师”的授课团队
戏曲美育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是既懂戏又懂教、既会讲又会演,师资是高校常态化开设戏曲课程的重要制约因素。传统高校美育课程通常由高校教师主讲,内容以理论讲授和视频欣赏为主,既懂戏曲又懂教育的高校师资非常欠缺;专业戏曲院团中也缺少能够负责课程设计和教学且能每周进校授课的戏曲从业人员。为了建强授课团队,“大美川剧”课程采取线上课程、团队教学的方式,主讲教师包含高校教授与研究员,也包含多位戏曲“梅花奖”得主和川剧音乐作曲家,确保课程学习兼具理论性、直观性、体验性、互动性。如川剧“角色之美”这部分,由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得主肖得美讲授川剧小生的身段、唱腔,“梅花奖”得主崔光丽讲授川剧旦角的表演特色和程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原汁原味”的川剧特色。
“知识+鉴赏”的课程内容
鉴于多数学生在学习戏曲美育课程之前都没有观看川剧的经验,“大美川剧”在授课内容安排上采取了“知识+鉴赏”、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针对选修校内学分课的学生,每学期组织优秀川剧剧目进校园,实现线下直观欣赏。线上教学对应各章节,选取能充分诠释本章节相关知识点的剧目视频,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同步欣赏,加深对该章节设计川剧知识点的理解。如课程第二章节为川剧“文辞之美”,讲到川剧文辞典雅、情志高雅,典型范例为《活捉王魁》中《情探》一折。课程引导学生鉴赏旦角焦桂英的唱段:“梨花落,杏花开,梦绕长安十二街,夜间和露立窗台,到晓来辗转书斋外,纸儿、墨儿、笔儿、砚儿啊,件件般般都似郎君在,泪洒空斋,只落得望穿秋水不见一书来。”有诗的意境又明白如话,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人物的悲情。唯美凄凉的唱腔、传情生动的表演,使人不得不感慨川剧艺术的博大精深。
“国内+国际”的传播途径
“大美川剧”于2019年11月在“学堂在线”开设首期课程后,受到了校内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的关注。2020年春季,“学堂在线”国际版上线,供世界各国大学生和境外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在线学习。“大美川剧”课程组立即响应,在前期中文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建设和英文编辑,推出了全英文版课程,经过推荐和遴选,作为首批上线课程登陆“学堂在线”国际平台。已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近20个国家的学习者在国际平台学习了本课程。
在新的起点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高校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新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总结前期“大美川剧”课程建设经验,继续推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系列通识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李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