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网暴有了新进展。近日,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就准确适用法律、依法严惩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畅通诉讼程序、及时提供有效法律救济、切实完善综合治理措施等方面的内容,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引发关注和热议。 躲在屏幕背后,通过“鼠标”“键盘”伤人,酿成了一起又一起悲剧,也毒化了互联网信息环境,让人人自危。尤其是,网络普及率越来越高、触网年龄不断降低,网络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少年,长期处于一个存在网暴隐患的网络空间,他们将受到怎样的影响,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可以期待的是,随着网暴的法律适用问题不断明确,反网暴的综合治理措施不断完善,网暴成本不断增加,平台责任进一步夯实,网暴现象将得到有效治理。 网暴不过是当前网络乱象的一个方面。互联网的开放性,催生了自媒体的发展,在拓展公众表达空间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实信息增加等问题。前几日,《半月谈》对网上涉教师失实言论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近年来一些涉及教师的不实举报、污名化、刻意炒作有增加趋势。为什么我国师德师风建设制度相继出台,师德违规案件数量总体下降,但针对师德师风的负面舆情并未减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随着社交媒体、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不实言论增加所致。 网络乱象的产生,不仅与一些网民法律意识淡薄、反网暴机制不健全、维权成本过高有关,也与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奉行流量至上的价值观、纵容甚至为相关言论推波助澜有关。负面信息总是容易被传播,教育领域的话题因为关系千家万户,更容易被放置在聚光灯下审视。一些自媒体营销号,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专搞标题党或歪曲新闻事实,捕风捉影,化身为谣言的制造者,在“血衣”事件中,网民“@小岛里的大海”发布多条微博,反映教师体罚学生致孩子吐血、威胁家长、收受贿赂以及学校不予处理等问题。经调查,这些内容都是谎言,但是在热搜机制的推动下,相关话题网民阅读量短短几天内超过2亿。法治网舆情中心的不完全统计发现,胡某宇事件微博热搜话题多达130余条,成为“百亿舆情”。这些案例充分说明,平台内容治理不善,不仅为不实信息提供了传播舞台,热搜机制等还在舆情传播以及谣言传播过程中起到一定推动作用,成为不实信息的“放大器”。 某种程度上而言,当下的热搜已经具有了强大的议程设置能力,在决定公众关注什么、不关注什么上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上没上热搜,上了几个热搜,有时候成为衡量新闻价值的依据。不仅网友跟着热搜看新闻,媒体也围着热搜做新闻。可是,那些频频上热搜的新闻,却有很大比例是一些鸡毛蒜皮,甚至是不实信息,是一些只为博取眼球的言论。比如,在网暴事件中,一些对当事人充满恶意的言论,实际上并非主流,但经过媒体或者网络平台的选择和放大,却频频登上热搜,遮蔽了其他善意或者非恶意的言论,让受害者误以为全世界都充满了恶意。这其实也是在反网暴中应该关注的话题,而决定什么上热搜、什么不上热搜背后的运营机制,更值得追问。 互联网就像空气一样,不可或缺,呵护网络信息环境,关乎每个人的网络生存状况。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法律体系的完善、综合治理机制的健全,还需要各个参与方的自律与自治。对于个体而言,是要善用手中的表达、传播权利;对于微博、门户网站等网络平台而言,则是要落实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强化内容审核管理,不为不实信息提供传播舞台。要摒弃“流量至上”的运营思路,善用自身在舆论引导、议程设置上的影响力,在营造健康舆论生态方面多做有益的事情。 (作者系本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