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现有普通高中60余所,具有数量多、分布散、普遍规模较小的特点。为了提升全市普通高中集体备课、开展教研活动的实效,从2012年起,在两轮普通高中课改浪潮中,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桂林市教科所”)经过10余年的实践探索,建立了大集体备课教研机制(以下简称“大集备”),教师备课从“独角戏”“小组唱”到“大合唱”“交响乐”,推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奏响了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乐章。
市县联动 盘活区域教研资源
在桂林市教科所主导下,大集备进行了“跨校组合、市县联动、研培融通、区域共进”的顶层设计,打破了市级教研与县区、学校教研断层和条块分割的局面,架构起以学科教研员和优秀教师为核心、全市高中教师参与的大集备组织形式,强化了目标导向、同伴互助、督促管理、评价反馈和激励机制,解决了校本教研“松、散、懒”问题,提升了课程开发“实、深、精”水平,各学科依托市县联动、联片教研、以大集备促小集备,也激活了校本教研,基本实现“每周有活动,次次有主题”“人人都参与,个个有收获”。
桂林市教科所副所长、特级教师林宇萍在向全区教育同行展示桂林市大集备教研机制成果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大集备是思维碰撞思维,是智慧点燃智慧,组织的每次活动都力求突出桂林市特色,体现针对性、有效性,增强吸引力、创造力。
协同研备 唤醒教师内生动力
大集备打造了研究课程真问题的平台,其基本理念是:独立备课是基础,面向学生是灵魂,思想交流是途径,教学设计是任务,形成特色是目标。在大集备中,线上与线下结合,强校与弱校联动,独立思考为先,团队共进为重,跨越时空为基,同频共振为要。几乎全市的示范性高中与普通高中均参与了主备教案或主审教案过程,每一名参与者都进入了“琢磨”状态。大集备成为了新教师入职上岗的“铺路石”、优秀教师成长的“脚手架”、名师引领的“大舞台”,唤醒了教师的内生动力,引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全市高中教师立项课题103项,在教学竞赛中荣获区一等奖以上达200人次,质量和数量均居全区前列。
谈起大集备的效果,桂林市第一中学英语教师张琳说:“大集体备课通过校际分享互动、集中合作研讨,可以共建共享研究成果。我们每次参加活动都收获满满,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和获得感显著提升了。”
扎根课堂 催生新型课堂样态
各学科基于学科特点,探索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新样态,围绕主题教研创新大集备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主题教研品牌。如语文学科“任务驱动式教学”、数学学科“精准教学”、英语学科“学习活动观阅读教学”、物理学科“微实验助力思维”、化学学科“单元整体教学”、生物学科“情境式教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议题式教学”、历史学科“大单元教学”、地理学科“课堂实践活动”、美术学科“情境浸润式教学”、音乐学科“情境体验式教学”、体育学科“专项化教学”、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项目活动教学”等。一大批教师,尤其是教研员和青年教师,成长、发展为区域教研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
2023年5月,在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2023年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桂林)建设成果展示月活动”中,桂林市受邀展示了26个主题项目和优秀课例,包括思政教育一体化、学科课堂教学新模式、劳动体艺“五育融合”新气象、地方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跨学科科技创新实践教育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正是集备课、磨课、改课为这些精品课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同步直播平台统计,截至2023年5月15日,全网共计34505人次进行了在线观看,累计观看16760小时,观看人员覆盖了全国28个省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开发资源 赋能新课程高质量实施
大集备作为桂林市持续深入实施推进高中课改和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累积生成了丰富并可长期共享的系列精品教学资源,产生了较为丰硕的课题研究和相关论文论著成果。2015年,印发9个文化学科的大集备(教学设计)成果集20余册;2022年,印发新一轮高中课改14个学科的教学指导意见14册和大集备精品课例集14册,供全市高中教师参考使用。2017年,区市两级重点科研课题“建设桂林市普通高中大集体备课教研行动机制的研究”顺利结题并获桂林市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2018年秋季学期以来,通过大集备打磨出的2000多节精品课例陆续在“桂林名师云课堂”平台上播出,第一轮同步直播收看的师生即超过百万人次。
踔厉奋发谋发展,勇毅前行谱华章。桂林市教科所将继续以扎实的教研行动和更高水平的教研工作助推桂林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林宇萍 林玉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