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北省下发了《关于公布第九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通知》,武昌首义学院的两项成果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实现了学校省级教学成果获奖级别新突破。
本次获得一等奖的成果《应用型大学机电类专业OBE理念“一引五共”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学校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模式创新方面的实践成果。获得二等奖的成果《应用型高校多学科专业OBE教育教学体系及智能化评管系统的构建与实践》则是学校持续贯彻OBE理念的实践结晶。
建校之初,武昌首义学院就确立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致力于创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20多年来,从重点构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到全面构建基于OBE理念的教育教学体系,并逐步实施规范化OBE模式教学过程管理,学校生动地践行着“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深刻内涵,取得了日益丰富的办学成果。
推进OBE模式改革 重塑人才培养体系
2014年,武昌首义学院正式启动转型发展;2015年,获批湖北省“向应用技术型普通高校转型”试点高校。以此为契机,2016年,学校将机械电子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3个专业作为先行试点,推出基于OBE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使人才培养进一步紧密对接产业和岗位需求,更具鲜明个性和应用特色。
3个试点专业严格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充分结合课程特点,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整合和更新。同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课程结构与知识的系统性,注重培养学生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017年,学校将OBE模式教育教学体系试点扩展到13个专业和5门课程,并正式组建校企专家共同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会不仅参与制定各专业毕业要求,还通过开展课程目标达成度和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分析,开发了OBE达成度评价工作系统。
2018年,学校在涵盖6个学科门类的所有本科专业中全面推行OBE模式改革,重塑本科人才教育教学体系。各专业以OBE理念为指导,拟定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设计教学环节,开展OBE课程建设,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多年实践探索,武昌首义学院建立了从实施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合理性分析及课程目标达成度、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到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的长效工作机制。以“学生中心”为教学质量观,建立教学过程评价模式和工作过程管理规范体系,初步形成了教育教学过程“实施—评价—改进”的内在良性工作循环。
从萌芽到落地生根,如今,OBE模式已成为武昌首义学院的一张闪亮名片。学校通过全面贯彻OBE理念,从顶层设计到方案制定再到人才培养落实等全环节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全方位推进“引企入教”,“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共融共荣”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趋于完善。
产教融合共建共赢 协同育人提质创优
在应用型大学建设之初,武昌首义学院就提出:“人才是否符合要求,市场是评判的主要标准。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引入行业需求和企业师资,即构建日常校内教学与企业实践教学体系紧密结合的新模式。”
围绕新技术要求的新能力,学校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嵌入行业标准和资质要求,重塑应用型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重建实践教学载体。企业教师参与教学,将企业实战项目融入专业课程,将企业生产场景引入实训基地,推动实现专业与产业、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实践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能力素质与岗位需求对接。
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产业行业,推动产教融合深入发展,建设高水平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与华为、腾讯云、中软国际、武汉厚溥、华中数控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人才培养中心和产业学院。与武汉金石兴、武汉墨斗等共建工业机器人仿真实验室、BIM云等13个校内实训基地,吸纳企业投入价值4000多万元的设备和人工智能、BIM等先进技术,利用“双师”教学团队,组织开展工程性、综合性项目实践教学,着力强化学生解决实际工程和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慧科教育科技集团、财金通教育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合作建设2类新商科课程包,催生了金融科技等新商科专业。
在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道路上,学校探索出了有效路径。学校与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并获批“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项目,为全国首批17所获批该计划项目的高校中仅有的民办高校。与北京华晟经世联合申报的“基于‘OBE模式’的校企‘共建共赢’新工科专业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项目,入选国家教育部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与中软集团合作的“深度融合双创教育”模式入选国家教育部门首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秀案例”(全国共30个)。截至2022年,学校已有校企共同申报的55个校企合作案例获批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狠抓实践勤练“内功” 校企携手强根筑基
立足于各行业关键技术需求领域,学校以“能力导向、面向一线、技术先进”为原则,狠抓实践勤练“内功”,为学生终身发展筑牢根基。
以机电与自动化学院为例,学校通过校企联合投入5000余万元,在校内建成约4000平方米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实践教学中心、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和智能制造工程训练中心;与校外实践基地共同形成新工科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园区,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训实践教学体系提供平台,年均惠及学生3000余名。
从课堂到竞赛,以竞赛促教学,是武昌首义学院依托国家“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融合发展战略、根据“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针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又一有益尝试。
学校要求,从大一开始,所有学生每年均须由院系校企教师联合带队到企业或其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紧贴行业前沿,掌握扎实专业技能;同时,依托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组织活动与训练,激发学生科创兴趣和潜能,在学校掀起“智能风”,为相关行业的国赛、省赛选拔储备优秀团队。
行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是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创新实用型人才,这正是学校的培养目标。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通过勤练“内功”,该校学生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大赛、全国建设类院校施工技术应用技能大赛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荣获国家奖项123项、省部级奖项442项。
校企联动拓宽渠道 就业“双高”赋能添力
每年毕业季,大批毕业生签约央企、国企和业内民企,武昌首义学院实现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双高”。学生就业单位好、待遇好、发展好,得益于学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优势,将职场跟踪辅导和精准就业帮扶贯穿大学4年培养全过程,帮助学生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学校构建从党政领导班子到专业课教师、一线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校企合作的“五级联动”就业工作责任体系,为学生提供精准就业帮扶。
去年,当不少应届毕业生还在为就业犯愁时,学校机电1801班的学生邓自康已经手握12家知名企业的offer,从容面对职场生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张子雄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多次在国家、省级学科竞赛中斩获奖项,毕业即入职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城市建设学院土木专业智能建造专训班更是连续5年实现毕业生全部到央企、国企就业,人均年薪10万元以上。
2015年至今,学校先后与中软国际、华为、腾讯、深圳讯方、武汉厚溥、武汉金石兴、北京华晟经世、华中数控、湖北城铁等企业合作办学,共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华为云特色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腾讯云精英班)、机器人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智能制造方向)、智能建造等11个新工科本科专业(方向)。合作企业先后引入100多家同行企业来校招聘,共建专业毕业生基本一次性全部就业,从事本专业工作比率达80%以上。
专业集群优化布局 工科文科协调发展
以“新工科”建设为新起点,辐射全学科专业集群。近年来,武昌首义学院坚持以一流标准建设优势专业、国家(区域)战略导向培育新兴专业、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专业、社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开展三级(校、省、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与此同时,建立了信息工程、智能制造、智能建造、生态环保、经济管理、融媒体传播、文化创意七大专业集群,有效促进工科与文科专业交叉融合,提升专业集群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学科专业竞争力。
心有所信,行则必达。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国家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和地区产业升级需要,积极开设新工科、新文科专业,经过不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更趋合理,课程建设质量稳步提升,学科专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截至目前,武昌首义学院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门、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23门,“十四五”湖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1个、优势特色学科1个;新闻传播学获省重点(培育)学科建设立项,机械电子工程等3个专业获批“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环境工程等6个专业获批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生物工程等2个专业获批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3个专业获省独立学院重点培育本科专业立项建设。
“新时代应有新作为,我们将继续以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新体系为引领,走高质量特色化发展之路,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布局专业集群,工科文科协调发展,不断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校长李崇光说。
(汪亮亮 丁炜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