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6日 星期五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应对病毒挑战
王增智

    新型冠状病毒已经席卷全球3年有余,从最初的原始株,到后期的德尔塔、奥密克戎等毒株,不断变异。新冠病毒由于具有极强的传播能力和进化适应能力,会在今后的持续传播中不断发生变异,预计将会长期与人类伴随,所以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要学会与新冠病毒共存的生活方式,以减少新冠病毒对我们的伤害。

    2022年底流行的奥密克戎系列毒株感染致死的原因并不是单纯的重症肺炎死亡,常常是新冠病毒引起基础病加重,如心脏病、神经系统病、肾脏病等疾病加重后导致死亡。2023年全国新冠第二波疫情的播散主要是奥密克戎XBB系列毒株引发的,大约在4月中旬开始蔓延,到5月底已出现一个波峰。5月22日,在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生物医药与健康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基于SEIRS模型的预测,基于目前毒株蔓延态势,感染高峰或将发生在6月底,预计达到6500万/周,因此,我们对新冠病毒仍要有足够高的警惕。

    当下,预防新冠感染仍极为重要。面对可能到来的XBB系列变异株的感染高峰,有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及老年人群体需要注射新的疫苗,以此来预防感染。对于这些弱势群体,及时注射覆盖XBB变异株的疫苗可减少额外死亡。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其生理功能尚未完善,身体免疫力较差,对于外界环境的多种致病因素,尤其是传染病的抵抗力较差。学校和托幼机构属于人群聚集场所,因此做好预防,阻断它们的传染路径是关键。建议要做好入园(学)晨检工作,了解出勤和健康状况,并对因病请假学生尽可能问明病因并登记,带病儿童和学生不能进入幼儿园或入校,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疫情报告人,做好记录。

    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导青少年儿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保持基本的手部卫生,接触外来物品后要用流动的水洗手或者使用免洗消毒液擦手,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坚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饮水、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新鲜肉类、蔬菜和水果等,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尽可能避免与任何表现出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咳嗽和打喷嚏等)的人密切接触。坚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提升自身的免疫力。居住及学习环境中多保持通风状态等。

    2023年1月8日,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正式实行“乙类乙管”,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组今年组织制定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4月版)》指出,对于一些特殊的情况(场景)应该或者建议佩戴口罩。要引导青少年科学合理佩戴口罩。比如,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或核酸检测阳性期间,出现发热、咽痛、咳嗽、流涕、肌肉酸痛、乏力等疑似新冠病毒感染症状期间应该佩戴口罩。当生活、工作或学习的社区、学校发生聚集性疫情时或者前往医疗机构就诊、陪诊、陪护、探视时,也应该佩戴口罩。乘飞机、火车、长途车、轮船、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或进入超市、影剧院、客运场站等环境密闭、人员密集场所时,则建议佩戴口罩。学校或者幼儿园等师生在校期间,如果没有出现疫情,可不佩戴口罩。通风消毒是预防新冠等呼吸道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重要措施,学校、托幼机构要制定并落实教室校舍通风、物品和环境消毒、环境清扫等卫生制度。对于教室、儿童活动室、宿舍等重点聚集和活动场所,建议每日定时开窗通风。

    还应教育引导青少年了解病毒感染的症状以及相应的应对方式,帮助自己以及家人更早发现和应对病毒感染。通过对青少年科普,可以撬动全社会应对病毒能力的提升。新冠病毒感染早期的症状,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还有大部分患者是以嗅觉、味觉减退或者丧失为首发症状,表现得非常不典型。还有少数患者会伴随有鼻塞、流涕、咽喉肿痛、腹痛、腹泻、腹胀、嗜睡症状,出现上述症状的患者建议尽早进行新冠核酸或者抗原检测。对于感染早期轻症的患者,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比如退热、多饮水、多休息、补充足够的营养。目前流行的奥密克戎XBB系列毒株更容易攻击胃肠道,患者出现腹痛、腹泻等的比例更高,如果出现腹泻症状,要注意加强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出现身体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状况。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人、有基础疾病或者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会逐渐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的状况,所以建议新冠患者,尤其是老年新冠患者,要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如经皮血氧饱和度<93%,建议紧急就医,行胸部CT、血气分析等相关检查,避免发展为重症或者危重症新冠肺炎。同时,需要检测新冠病毒有没有对患者的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神经系统病、肾脏病和凝血系统等造成影响。

    新冠病毒变异得太快,防疫不能一劳永逸,对于可能即将到来的奥密克戎XBB的感染高峰以及未来可能的其他变异株,我们要一直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身的抵抗力,注意手部卫生,在一些特殊的情况(场合)要佩戴口罩。对于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及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接种或者补种新的新冠疫苗非常有必要。而对于儿童青少年人群,更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新冠等呼吸道传染病,给自己一个更加健康的未来。

    (作者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