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职业师范学院新工科以面向中国—东盟、区域特色产业提供优质师资人才和产业技术复合型人才为出发点,创新“大思政”服务“大产业”、“大思政”培育“大先生”、“大思政”产出“大作品”的“智能+”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机制,把思政元素融入区域船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特色产业,以“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形成校企一体“大思政”体系。学校以“智能+”的方式聚集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等10多个专业上百门复合式课程,形成专业集群,充分发挥潘翔教授、林兴志教授负责的两个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作用,依托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船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实体平台,打造“跨界融合·链式融贯·资源融通”的“12356”协同育人新体系。
1核心:“大思政”服务“大产业”发展内核
学校推进“智能+”专业集群课程体系国际化改革,培育学生国际化视野、国际化思维与适应国际化技术水平发展的技术技能。“智能+”专业集群的发展明确了“大思政”服务区域特色产业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体系,打造系列嵌入式思政“金课”,把思政元素以故事形式潜移默化地嵌入每一门课程,跨界融合到产教作品的技术设计、产品生产服务中,汇聚校企协同育人大能量,使技术设计与生产服务精于工,使技术创造者极致创新而匠于心,使青年学生勇于担当而品于行,形成新时代“大思政”服务“大产业”发展内核。
2产出:校企一体产出“大作品”与培育“大先生”
学校“引园引企入教,变形变革生产”,深耕区域船联网、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特色产业,链式融贯打造“学校—园区—企业”“三协同”育人共同体。注重“大思政”服务“大产业”全过程,服务船联网领域,为整个西江流域提供北斗智能过闸等服务;服务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接入了11家广西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服务过程讲贡献、讲教学与科研产出。校企一体协同创新“大作品”,推动成果转化,共同获得了广西科技进步奖等各类奖项70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类项目及奖项200多项;实行校企“双导师”制,从不同的角度塑造学生品格、规范学生品行、提升学生品位;共同培育“大先生”,培养了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广西教学名师、广西高校卓越学者、自治区优秀教师等一批高水平教育者,7人获得教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正高级职称。
3段式:科产教融通“大产业”生态链
“三段式”科产教融通“大产业”生态链包括产教供应链催生新工科“智能+”复合课程集群发展阶段、海量校企互联资源建设阶段、全生态网格化节点型国际化工匠人才培养阶段。学校建立和实施产教共建共享顶层机制、跨界融合技术驱动机制、择优去劣淘汰机制、产业链联动示范机制、迭代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建立“三段式”科产教融合生态链标准化体系,编制了《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规范》等11项广西地方标准与团体标准,深度嵌入中国—东盟等国际化服务元素、技术元素,向70多所高校、180多所中职学校、2万多家大中型企业开展了意见征求与标准宣贯,使“三段式”科产教融通生态环境标准化运行。
5重构:“五源”重构“智能+”专业群复合课程
学校根据“大产业”的科技和人才需求,以“产业内驱—创新潜力—核心技术—专业匹配—国际生态”“五源”重构“智能+”专业群复合课程,形成新工科职业师范型、应用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8套。打造了“交通物联网”“Arduino硬件开发”“职业教育学”等系列省部级一流课程及省部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以点带面形成“物联网通信技术”“3D打印技术”等20多门“智能+”一流课程集群,在课程体系中嵌入了课程思政内涵。
6融合:教育与产业链供给侧改革“六融合”
学校实施“学科和产业—教师和工程师—学生和工匠—理论和实践—课堂和车间—作品和产品”教育与产业链供给侧改革“六融合”。将智能网联汽车、船联网、智能船舶等“大产业”真实项目融入教学与科研,教师承担工程师的研发工作,学生承担工匠的操作工作,使课堂变成研发车间,课堂作品能够延伸为企业的产品。师生的专利、软件著作权、科技成果登记等100多项成果直接得到教学和企业应用。
国际化“12356”协同育人体系提出了“大思政·大产业”赋能“智能+”专业集群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新思路,形成了专著、论文、专利、标准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成果。学校选取西江水运物流、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两大区域特色产业作为产教融合示范推广,同时与100多所中职院校开展专业群国际化人才培养。学生通过学习重构的专业集群复合课程,在实体环境和虚拟环境下开展产教融合实践,技术技能、科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国际化视野和思维得到培养。学校创新的育人体系为应用型高校和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具有推广价值。
(李玉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