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5日 星期四
家族叙事涵养学生家国情怀
张家波 骆贞辉
在故事中传递家国情怀。视觉中国 供图

    2023年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作文题这样写道: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如果说指向国家历史的宏大叙事是国家民族的灵魂,指向行业精英的中观叙事是国家民族的骨骼,那么指向个人和家庭的家族叙事则是国家民族的血肉。家族叙事具有促进家国认知、凝聚家国情感、传承家国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功能。

    以“家”为切入点,探索家族叙事的家国情怀教育意蕴,有利于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化家国情怀内涵的认识,创新家国情怀教育的路径,提高家国情怀教育的接受度和亲和力。

    家族叙事的内涵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根植于中国古代的家国同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刻阐述中华民族以爱家爱国为主要特征的家国情怀,他强调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具有家国情怀,国是第一位的,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国家的统一强盛就没有家庭的美满和个人的幸福。他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由此可见,家国情怀教育,既要有“国”的高度,也要有“家”的温度。当下学校的家国情怀教育大多从“国”着眼,过分强调高度,“家”的教育价值和功能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掘,降低了家国情怀教育的温度。

    家是国家和社会的细胞,普通中国人和家庭的故事理应是中国故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家族叙事”的理论和实践也是构建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谓家族叙事,是指个人对家族历史、文化、人物、事迹的叙事性理解和建构,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家族叙事对自我身份认同、家族文化的传承、家族历史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叙事教育理论又认为,叙事不只是一种艺术方式和研究方法,还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和教育方式,叙事与个体的认同建构息息相关。因此,家族叙事不仅是我们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族的生存方式,也是我们建构血缘认同、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的教育方式。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人类只能在叙事的模式中建构认同,并在文化中找到它的位置。学校教育必须栽植这种模式,好好培育它,不要再把它当作家常便饭而不加理睬。”

    家族叙事是一种特殊的叙事活动。按照其叙事方式分,可以分为口头性叙事和非口头性叙事。口头性叙事是指以口述形式存在的,对家族的历史、文化、人物、事迹等的叙说,比如家族中口耳相传的家族人物故事、家族发展故事以及家风祖训等。非口头性叙事是指以非口述形式存在的对家族的历史、文化、人物、事迹等的叙事性表达。比如,家谱中记载的种种人物传记、家族历史,祠堂中印刻的家风祖训、家庭人物和传奇故事等。

    家族叙事的家国情怀教育功能

    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核心,在家国同构的中国社会结构中,在亲缘情感和乡土情结潜移默化下形成的家族认同,以爱家的伦理诉求和爱国的政治信念为支点,最终融通升华为强烈的家国情怀。这里的乡土情结指向的是“家乡”,亲缘情感指向的是“家”和“族”,由此可见,“家”和“族”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功能。

    家族叙事具有家国认知促进功能。家族叙事是自身与家族的一次深层对话,也是一种特殊的叙事认知活动,它具有叙事认知的基本特点。叙事认知理论认为,叙事认知就是依照叙事逻辑运用一定的叙事类型对事件进行情节化的过程。事件、时间和人物是构成家族叙事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指向的是家族历史、家族传统、家族文化等。家族叙事是叙事者在对家族人物、历史、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依据叙事逻辑和一定的叙事类型(叙事母题)对相关要素进行情节化处理的过程。所以,家族叙事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化家族认知的过程。家族叙事往往是个体与家族乃至国家之间的一种深层对话,家族叙事不仅能体现个人的家国认知水平,还能提升个人的家国认知能力。

    家族叙事具有家国情感凝聚功能。在家族叙事活动中,家族成员通过口头和非口头的形式,将家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联系形成家族成员的共同记忆和共有文化,从而建构其身份认同。共同记忆和共有文化是形成群体情感凝聚力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叙事不仅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一个家族和国家的基本存在方式,在国家、族群和个体生命的存续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家族叙事通过对共同记忆的叙事化理解和建构,不断传承共同记忆,以叙述者自身为媒介,将家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将自我、家人与家族链接起来。通过家族叙事,个体生命存续的空间和时间都得到了延展,个体与家族的情感联结也得到了强化。此外,家族叙事并不是一种对家族事实的客观指称。叙述者往往会将自身对家族的认知和情感等融入家族叙事,在这种反复迭代的叙述中,家族的共同记忆不仅得到了传承,还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可以说,个体不仅是家族共同记忆的传承者,还是家族共同记忆的创造者,是一种生动的主体性参与。这种主体性参与无疑会增强个体的主人翁意识。

    家族叙事具有家国文化传承功能。家族叙事建构了个体意义,凝聚了家国情感。换言之,家族叙事是个体意义建构、沉淀的过程,也是个体意义外化、制度化的过程,还是家国文化传承、发展的过程。家族叙事赋能家国文化的传承,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家族叙事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理解活动。文化理解是文化传承的基础。个体要进行家族叙事,就必须首先确证自己的家族身份,因为家族叙事具有极强的主体性。家族叙事中对自身族群身份的确证过程,就是个体对家族文化理解、接受、思辨的过程。其次,家族叙事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承活动。叙事可以传递知识、价值观念、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从家族叙事的过程来看,家族叙事必然涉及许多共同元素,如家族的共同记忆和共同价值等,对共同元素的延续,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传承。从家族叙事的结果来看,家族叙事与两类文化产品有紧密的关系,一类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家谱、祠堂等物质文化产品,另一类是以思想、价值观念、信仰等形式存在的精神产品,如族中口耳相传的名人事迹或传说故事等。后者的叙事内容往往与家风祖训息息相关,是家族伦理规范和价值信仰的体现,具有丰富的思想道德规训价值。

    借助家族叙事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基本原则

    要发挥家族叙事的家国情怀教育功能,我们既要从家族叙事和国家叙事的交汇点上着力,也要在历史叙事与时代叙事的补充点上着力,还要在家国情感与家国认知的关键点上着力,坚持家国互通、新旧互补、情理互融的基本原则。

    家国互通,抓住家族叙事与国家叙事的交汇点。家国互通强调从叙事角度和叙事主题上,去挖掘个人和家族的微观叙事与国家历史文化的宏大叙事之间的交汇点,要在既能体现个人、家族的“小爱”,又能彰显国家、社会“大爱”的家族叙事元素上着力。家族或个人的生命史都是在特定的国家和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家族微观叙事必然带上国家宏大叙事的投影。在家族叙事性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启发学生将家族发展史或个人生命史与国家民族的发展史联系起来,深度体认“家国同构”的文化观念,自觉体悟“有国才有家”的道理,促进家国认同,培养家国情怀。

    新旧互补,抓住历史叙事与时代叙事的补充点。从叙事类型看,家族叙事既有指向传统的历史性叙事,又有面向当下和未来的时代性叙事。历史性家族叙事活动,比如对家规祖训的传承与理解等,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会降低我们对传统家族文化的认同度。因此,家族叙事还应符合时代主流价值观的要求,将时代元素融入家族叙事,在发展中传承文化,建构认同。比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时代家风祖训建设,丰富家风祖训的内涵等。我们要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相融合,以故事为载体,以历史为底色,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在平衡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新旧结合叙事框架下诠释故事的历史底蕴与现实价值。

    情理互融,抓住家国情感与家国认知的关键点。从叙事策略的角度看,家族叙事教育必须要坚持以家国情怀为核心,在家族叙事过程中体认家国情感,提升家国认知。以家国情怀教育为目标的家族叙事教育活动,本身具有触动灵魂、激扬情感、滋育思想的特质和优势,能够强化家、国之间的互动,拉近叙事者与叙事活动目标(以爱国爱家为核心的家国情怀)之间的心理距离。以家国情怀为目标的家族叙事,情感是实现其教育目的的关键点。家谱、家风、祖训等家族叙事性资源存在说教有余、情感不足的问题,我们在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培养家国情怀的家族叙事教育活动时,必须尽量强化情感表达,弥补家谱等家族叙事性资源存在的不足。此外,融理于情、情理结合是实现家族叙事教育目的的另一关键点。在家族叙事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将自身对家国的理性认知融入感性体验,从而提升自身家国认知水平和能力。因此,在以培养家国情怀为目的的家族叙事教育活动中,必须将情感熏陶和理性认知相结合,在增强学生家国情感的同时,提升其家国认知水平。

    (张家波单位系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骆贞辉单位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0年度粤东西北专项“广东高校港籍大学国家认同教育研究”[GD20YDXZJY13]成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