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09日 星期五
善思以广学 明辨则身正
——福建省将乐县第一中学“思辨教育”的探索实践
郑琦长

    在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的故乡——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有一所创办于1939年、至今已有80余年历史的学校,它就是将乐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将乐一中”)。今天,将乐一中秉持“立诚敦品 笃行拓新”的办学理念,坚持质量兴校、“五育并举”,营建学园、花园、乐园“三园”式书香校园,培养儒雅博学、积极进取、具有自律精神和思辨能力的现代学子。

    思辨悟行 修身立德

    将乐一中的校园里伫立着杨时塑像,打造了杨时文化长廊,修建了龟山书苑、诚正楼、诚明楼、诚辨楼等体现杨时文化特征的地标建筑。学校继承杨时“明是非、辨曲直”的“思辨教育”思想,于2017年正式启动“思辨教育”,明确了“思辨教育,明德致知”的办学特色和方向。

    “思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认真思考、敢于表达,让不同观点在辩论中交锋,让学生通过思辨进行自我学习、教育和成长。

    学校秉持“信至笃、学至诚、业至精”的校训精神,从2002年举办首届校园辩论赛开始,辩论文化就成为将乐一中校园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也成为学校特有的文化项目与“思辨教育”成果展示的平台和载体。杨时文化中的“思辨”精神与校园辩论文化融合,铸就了将乐一中学子善思、善辨、善行的文化特质。

    学校积极探索新时代德育工作有效途径,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构了一套符合学情、行之有效的“思、辨、悟、行”案例论辩践行式德育模式。这套德育模式尊重学生在道德认知和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遵循“情境体验、辩证思维、反思重构、实践行动”的逻辑顺序,通过“思、辨、悟、行”四个环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道德判断与道德反思能力,引导学生践行,用提升后的道德认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让学生在学会思考和选择的同时,加深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度,达到道德内化、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目的。

    这套德育模式,首先要求教师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氛围,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件,或者创设让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有效唤醒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共情,为学生打开认识社会的窗口,帮助学生了解人性和社会,提高自我道德素养。

    其次,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和看法,独立进行思考和判断,教师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讨论,拓宽学生视野,增进学生在情感上的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学会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并在理解和共情的基础上进行道德推理判断,进一步提升思维力、分析辨别力和判断力,帮助学生学会在多样的价值冲突中作出合理的决策、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

    最后,引导学生将内化的道德认知外化成自觉的道德行为,实现德育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对接,完成从知到行的蜕变,实现个体道德认识的自我超越与发展。

    多样活动 实践育人

    实践活动是道德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把道德认知外化于行,将乐一中积极组织学生到龙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等地开展社会实践研学活动,让学生走出小课堂、走进大社会,借助活动培养优秀的思想品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为他人着想,体验助人的快乐,于潜移默化中提高道德修养。

    学校在每年一届的辩论赛、艺术节、运动会中,通过生动有趣的艺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教育;在母亲节、劳动节、端午节、教师节等传统节庆和特殊节日里,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引领学生体悟孝道、学会感恩,培养朴实勤奋、爱国爱家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班会活动中,以日常服饰、手机、吸烟、早恋、赌球等问题为辩题,让学生自由发言,表达不同观点,通过辩论加深对辩题的理解,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另外,学校借助书面思辨和口头思辨的形式,运用思辨性周记、作文思辨、思辨作文大赛、辩论社定期组办的“思辨沙龙”及日常课余时间的“闲聊式沙龙”等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力、语言表达力、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毕业班誓词、班训、班徽的设计制作,在提升能力的同时涵育个性品质。

    学校利用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和高考志愿填报,开展理想教育;组织开展家庭思辨活动,改善和巩固家庭亲子关系;每年开办家长学堂,邀请家长讨论家庭教育话题;要求每名学生至少参加一个社团、参与一个项目设计,学会生活、学习、与人合作。

    这些活动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户,让学生看到了五彩斑斓的世界,帮助学生在思辨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提升思辨能力和核心素养。

    思辨教学 发展能力

    学校把“思辨教育”思想融入校本教材开发,使之成为学校思辨特色建设的载体,促进学校“思辨教育”特色的形成。其中,教材《辩论素质养成教育》深受师生喜爱,得到了家长称赞和社会认同;2022年,学校开发出专门培育学生写作思辨素养的校本教材《基于思辨模式的高中考场议论文有效构思方略》。学校的其他校本教材也都融入了“思辨教育”特色,每本教材都设计了思辨性问题。

    学校响应国家课改号召,整合各学科资源,积极推进思辨校本化教学实验;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把思辨话题引入课堂,结合时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学生深度参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反复探究,进行跨学科学习,从“学、思、辨、悟、行”五方面进行创造性探索。

    思辨性教学立足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思辨精神,为使课堂富有生机与活力,学校通过长期的思辨教学实践,总结出“学、问、思、辨、行”五字新课堂教学模式。

    学,即目标导学。学生在学习目标和问题导引下自主学习,培养独立自主、持续连贯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促进素质发展,使教育真正成为发展人的主体性教育。

    问,即质疑问难。学生完成目标导学后进一步提出问题,教师给予指导,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合作探究,锻炼和培养思维与自学能力。

    思,即寻思探究。学生独立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或者对同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并通过探究、辩论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直到问题解决;学生在具有启发、激励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中,学会科学研究,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促进素质发展。

    辨,即讨论辨别。小组成员自由讨论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整体水平提高,深化学习思维。

    行,即学以致用。教师根据学情设计达标练习,学生当堂训练巩固,进一步强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潜能,提高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这套教学模式中,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的促进者,在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热情。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尊重、增强了自信。

    思辨式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也教会学生客观看待问题,学会科学分析方法,拥有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

    2020年,学校申报了县级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县级课题“高中思想政治课思辨教育中‘辨’的浅析”,为学校特色发展和思辨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指导。

    特色创校 扬帆奋进

    将乐一中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除了“思辨教育”,还从校本开发、社团管理、实践创新三个渠道开发了“集贤至善经典诵读”“体艺双飞魅力青春”“学劳融合知行活化”三大特色项目;在劳动教育中构建了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类一体”的劳动课程体系,开辟了培育林下食用菌的劳动实践基地,促进学生知劳融合,培养探究精神;在体艺教育中,学校大力普及篮球运动和“南词”艺术,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体艺比赛,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

    学校依托智慧校园平台,借助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建设校本教学和学习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指导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评价,制定《学习型教研组团队评价体系》;组织教研组深入学习新课标、《高考评价体系》、新教材等,开展特色教研,开发了“高中思辨英语文学名著赏析”“杨时文化”“传统中医药文化与健康”“食用菌栽培技术常识”“将乐旅游”等校本课程;组织教师开展特色创建理论学习活动,通过师徒结对、骨干教师和名师示范课、教研组和学科组集体备课议课、校本培训、班主任培训、远程教育培训、邀请学科教学专家教授来校开讲座等活动,提升教师素质和业务能力;与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厦门松柏中学等学校开展交流合作,组织本校教师与名校教师结对交流;派遣教师外出参观听课,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优质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等,大力推动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学校组办以“思辨”为主题的市级开放周活动,筹划全县高中思辨作文大赛、全县高中辩论赛等活动,组织骨干教师、名师开展以“思辨”为主题的“送教下乡”等活动,大力推广学校的“思辨教育”成果,持续扩大学校办学特色的影响力。

    杨时有一句名言:“君子之学贵一,一则明,明则有功。”未来,将乐一中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以杨时文化为内涵,坚持办学特色,建设具有示范性和辐射力的一流高级中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郑琦长)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