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朝阳区教科院小学语文教研员马妍(右一)在指导青年教师。 |
|
北京市朝阳区教科院地理教研员宋波(右一)、杨丽娜(右二)在北京市日坛中学与教师交流。 资料图片 |
基础教育教研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教育运行制度,是基础教育质量的专业保障制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市朝阳区教科院(以下简称“朝阳教科院”)肩负推进区域教研之责,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专业支撑,从四个方面提升教研工作实效,彰显教研工作的价值。
坚持开展突出教师主体的教研
真正有价值的教研能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热情,引领教师主动成长,激励教师自觉实践。突出教师主体的教研能为不同需求的教师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提供个性化的支持路径,整体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朝阳教研坚持从价值引领入手,通过专家引领、教育价值观分享、育人故事分享等方式,以榜样的力量激活和点燃教师的教育自觉,引导教师爱岗敬业,拼搏进取,争做“四有”好老师;深入研究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成长路径和支持策略,创新开展具有教研特点的人才工作项目,形成了融培养培育、展示为一体的教师阶梯式专业发展支持系统,让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有自我发展目标、驱动性任务,实现个性化成长。比如,聚焦教师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自2019年开始,朝阳教科院每两年组织一次面向全体教师的“朝阳杯”基本功培训展示活动;根据专业发展水平,将所有教师分为新教师、年轻教师、35岁以上非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四个层次,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基本功展示项目,满足不同层次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出了“一核三维”的卓越教师画像,明确了由新手教师成长到卓越教师的四个阶段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三元互动的卓越教师成长支持系统,形成了人才队伍规模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有价值的教研一定是发生在教学一线、能让教师“做中学”“研中学”“用中学”的教研。朝阳教科院加强教科研资源的统筹利用,通过“搭建转化式学习平台—推出驱动性任务—专家同伴支持下的实践改进反思—个体主动发展”的方式开展多类型、多领域的实践浸润式教师研修,形成了教学成果培育、名师教学展示、未来课程微论坛、同课异构、博研苑等具有朝阳特色的实践浸润式研修平台。比如搭建“未来课程微论坛”,为每一位在课程建设上有想法、有成果、愿意分享的教师提供交流平台,全面提升了校长、教师课程领导力,实现了校校做课程;搭建名师教学特色展示平台,助力每一位思想素质过硬、教学效果突出、研究能力强的教师实现卓越发展。
坚持开展问题导向的教研
真正有价值的教研能在实践中找准真问题,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问题导向是朝阳教研一直坚持的工作原则。十多年来,朝阳教研经历了“解决教研活动实效性”“构建开放性研究共同体”“推进教研活动课程化”三个阶段,最终实现了从关注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单点问题解决到系统性结构化问题解决的转变,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的“基于前沿问题引领、基于问题解决、基于教师需求问题”的教研工作思路,即问题导向的教研不仅要关注国家在课程改革推进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还要关注学校和教师实际存在的问题与需求。
第一阶段(2011年起)以“教研活动实效性院本研修”为突破口,通过不断找准问题,增强每一次教研活动的针对性,逐渐提高了教研活动的实效。
第二阶段(2013年起)以组建“学校教师—区域教研—高校与研究机构”开放式研究共同体为载体,不断提高教研员和学校教师突破课改重难点问题的研究能力。依托三方互动研究共同体,组织教研员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课程改革中的热、难点问题(如“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作业样态与效益研究”“小学零起点教学研究”“考试评价研究”“课堂教学改进研究”等)开展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第三阶段(2015年起)以推进“结构化教研活动”为举措,引领全体教研员遵循“基于前沿引领、基于问题解决、基于教师需求”开展系列化主题教研,推动全体教研员以政策分析、教师调研、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业质量分析等为依据,强化基于问题解决的教研目标、结构化教研内容和教研效果评估反馈等的设计,力求使教研能够系统化、结构化地解决问题。目前,各学段各学科每学期都会基于问题,确定2—3个主题开展系列教研,切实帮助教师解决一些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难点问题。
坚持开展标准赋能的教研
真正有价值的教研能够以标准引领方向,赋能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推动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行为的改变,实现每一节课的提质增效。
朝阳教科院十年间三次修订《朝阳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最终形成“一体六维”的《朝阳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4.0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不断加大对学生主体参与、素养培育、单元教学、深度学习的评价引领,实现教师课前设计有依据、课后反思有框架,推动教学从“教”走向“学”。
针对教师教育教学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学生活动、学习任务与学习评价设计难等问题,朝阳教科院组织骨干教师团队研发了“课程+课堂+课后”的系列工具,包括启发、探究、合作、线上教学高质量开展的教学指导手册和策略等。同时,朝阳教科院依据课堂教学评价和课程资源建设标准,提供了1万多个覆盖全学科全学段的同步课程资源包等,推送了100多项优质课后服务资源。
为充分挖掘数智技术在数据分析、可视化呈现等方面的优势,让教师的教学更加精准,从教的方面,朝阳教科院基于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发了智慧听评课系统,教研员可以通过手机进行评课,即时生成可视化的课堂教学情况雷达图和反馈报告,全面诊断区域、学校和学科的课堂教学情况。从学的方面,朝阳教科院构建了覆盖全学段全学科的学生学业质量数据库,从多个维度诊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为学科、学校、学生的学业质量精准“画像”,辅助学习诊断与改进,实现一校一策、一班一策、一科一策、一师一策、一生一策。
坚持开展全覆盖全优质的教研
真正有价值的教研既要“尽精微”,又要“致广大”。面对教育基础比较薄弱、教育规模大、优质资源不均衡的区情,朝阳教科院不断创新教研工作机制,形成了全覆盖、全优质、伴随实践问题解决的教研机制。
一是建立四级联动教研网络,让教研覆盖到每一位教师。结合“板块式布局、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的发展思路,建立15个学区教研工作站,构建“区级教科研员—中心组—学区/片区学科组长—学校教师”四级教研网络,解决了教研难以覆盖全体学校和每一位教师的难题,形成了一核(聚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三协同(区、学区、学校协同)、两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研组长研究指导能力提升)的主题化、系列化、常态化、内生式教研新生态。
二是建立联动式教研运行机制,让每一次教研高质量落地。为充分发挥四级教研网络的实效性,朝阳教科院在全区建立了教研成果辐射推广、转化落地的运行机制。首先,教研员带领兼职教研员组成中心组,聚焦区域学科课程教学的重难点问题,先行研究,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其次,对学区/片区学科组长进行培训指导,将研究成果辐射到15个学区/片区的教研工作站。然后,由学区/片区学科组长带领片组学校教师在实践中学、在研究中学,引领学校的校本教研,并提供全过程支持。该教研机制覆盖从幼儿园到高中及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各领域,涉及教研、科研、课程等多个领域。
三是建立伴随式教研支持体系,让每一位教师得到最大帮助。为应对教师教学过程中随时出现的问题和教研员指导不能覆盖每一位教师的难题,朝阳教科院大力提倡伴随式教研,各学段各学科教研员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利用微信群、公众号、工作坊等,建立了常态化的线上伴随式教研支持体系,通过长期陪伴与引导、追踪回放、月度复盘等方式,促进教师课程育人的理念转化为自觉的专业行动。比如,在小学语文学科方面,朝阳教科院针对教研员下校数量有限、不能满足所有教师需求的问题,开展线上伴随互动式教研,通过在微信群开设“问答启思”“佳课共赏”“精彩瞬间”“校研互学”“区课共研”“月度听评课复盘”等板块,及时回应每一位教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分享优秀案例,与一线教师和教学干部保持密切沟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作者杨碧君系北京市朝阳区教科院院长,曾庆玉系北京市朝阳区教科院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