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坚持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艺术实践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发展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批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与情感的重要使命,因此,学院从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音乐育人质效,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贡献力量,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学生精神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音乐以其独特的情感和思想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因此,学院将音乐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提升音乐育人效果。一方面,学院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红色歌曲,促进学生形成艰苦奋斗、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作风。如举办以“丝竹管弦齐鸣、奏响时代赞歌”为主题的《蓉城颂》民族管弦音乐会。《蓉城颂》包括三个乐章:“蜀魂·丰碑”,歌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奋斗的新时代图景;“蜀风·春景”,表现四川人民特有的乐观向上的心境;“蜀颂·英雄”,唤起师生对川蜀古老文化与峥嵘岁月的感悟。另一方面,学院本着“从田野到舞台”的理念,以音画交融的呈现形式,鼓励学生传承弘扬优秀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奋斗意识。如举办以“致敬·探索·传承”为主题的“蜀风声韵——四川原生民歌独唱音乐会”,现场精彩演绎宜宾、广元等地及藏、羌、彝、苗多民族的特色民歌、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四川原生态音乐,展现四川人民的生活场景、生活方式、生活乐趣与积极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以声像并重的“民歌宝库”形式让师生重温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记忆。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音乐与众不同的娱乐功能,使它成为人们业余消遣放松的重要方式。高校学生在繁忙的课程与考试之余,放松身心十分必要。在节庆演出和大型晚会中,学生可以大展身手,尽情发挥所学专长。深受青少年喜爱的街舞、流行歌曲及其他紧跟时代潮流的现代音乐形式,都出现在学生组织的娱乐活动中;大型器乐合奏、合唱与大型民族舞蹈表演则登上“大雅之堂”,在纪念活动中展现音乐之美。学院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落实“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如川剧《假县令》展演活动,以川剧为载体,以大学校园为阵地,以反腐倡廉为精神内核,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廉洁文化建设”启智润心,陶冶学生情操,增强文化自信,让清风正气在川师校园落地生根,引导师生在新征程中永葆本色。又如“承经典颂雄魂 奏新声扬蜀韵”系列活动,以“川蜀弦歌——张瑶胡琴独奏音乐会”为代表,现场展演的音乐作品或巴蜀风情浓郁,或现代气息芬芳,蕴含着深刻的音乐内涵。这些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劳逸结合、全面发展的新路径。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发扬传统美德
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文化,对凝聚人心促团结、改革创新谋发展有重要作用。高校作为教育事业发展主阵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大力发展高校音乐教育,使音乐专业学生获得系统性的专业学习,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质,是为社会主义音乐文化事业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学院经常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基层开展实践活动,将音乐与音乐文化传播到社会各个角落。第一,学院依托“共青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主题包括“青春志愿暖夕阳”“快乐学校开学了”“青春旗帜在飘扬”“青春川师扶贫行”“追寻红色记忆”“长征路上巾帼魂”等,师生以民族歌舞、民族器乐演出等活动形式充分满足当地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弘扬敬老爱老美德,助推地区文明建设与文化发展。第二,学院定期开展“乐动青春,开创未来”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沙龙活动,帮助学生科学定位发展方向,明确特长及所处环境,充分认识自己,积极应对形势变化,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培育奉献美德。第三,学院落实实践育人工作要求,强化实践教学,建立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等专业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艺术专业、文化传承、活动指导”四项能力,促进共教研、共成长、共进步“美美与共”,更好地服务学生,实现音乐育人宗旨。
(陈昊 王文 迟水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