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周
20世纪80年代,在相隔千里的两地,两名年轻人相继迎来人生的重要时刻。
一地在四川自贡。1983年,当地一名叫邱勇的高中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一地在山东淄博。1984年,一名叫于会祥的年轻人成为淄博第十八中学的教师。
在此后的岁月里,两位年轻人沿着自己选定的方向,前进开拓,似乎没有相交的可能。
时间来到2023年5月底。
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5月31日,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又到北京育英学校考察。
在这两次活动中,已成为清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邱勇和已是北京育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的于会祥,分别与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讲解问题,汇报工作。
经过40年的跋涉,邱勇和于会祥的人生线,交汇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号角吹响的历史时刻。
这是属于邱勇和于会祥的时刻,更是属于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的时刻。
40年间,邱勇怀抱“清华教师有责任为国家做出顶天立地的事”的决心,突破有机电致发光(OLED)显示技术多项“卡脖子”关键问题,冲破科研成果转化的困境,成功将技术产业化。于会祥视讲好课如生命,将枯燥的数学课“上成一门艺术”,并在当时浓厚的应试教育气氛中坚持探索科学育人,长期围绕学生全面发展研发系列课程和活动。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千千万万和邱勇、于会祥一样的教育工作者,在不同的校园、不同的岗位探索、耕耘。他们一点一滴的努力,一点一滴的成功,不断汇聚,由涓涓细流,汇聚成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洪流。
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升,现代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教育服务发展能力全面提升,教育优先发展得到有力保障,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
中国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
回望邱勇、于会祥尚在求学的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这样描述:“必须大力普及初等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包括干部教育、职工教育、农民教育、扫除文盲在内的城乡各级各类教育事业。”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全面系统部署,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指明前进方向。
短短40年,字里行间的变化,令人感慨万千。
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宏伟蓝图:“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通知,要求扎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准确把握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坚定不移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教育理应有也必须有更大的格局、更高的理想。
这种理想,以前可能过于遥远,但如今,却是已现光芒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这一途,万众一心,虽远必至——
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伟大复兴。(作者系本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