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难免自以为拥有更多人生经验,自以为比孩子懂得多。于是,以爱之名生出许多的碎碎念。其中不乏一些美妙智慧,另一些则不尽然。 《天空,不一定是蓝的》(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的可爱之处就在这里。牛爸爸带着小牛看世界,和我们一样,它也在培育幼小心灵。然而,美妙智慧不一定总是美妙智慧,教育者有时候也可能被教育。或许是故事法则在起作用,父子双方的角色发生了反转。 说起亲子关系的角色反转,我脑海里最近的一幕,发生在五岁的女儿和她妈妈之间。那天,在渚清沙白、风轻云淡的鹿女湖边玩耍,女儿看见她最好的朋友跟别人一起挖沙,又伤心又担忧地哭了。有人把铲子递给她,她扔了铲子继续哭。妈妈拉着她走开,教育道:“大家都欢迎你一起玩,你为什么还哭?总是哭,总是坏心情,会把小朋友吓跑的。好朋友也会不知道怎么办,最后只好走开……” 妈妈说的或许是人之常情,但如此笃定,女儿自然哭得更加伤心。没想到,下一秒就发生了反转,好朋友跑过来对哭泣的女儿说:“我们一起玩吧。”真正的朋友终会带给你安慰,哪怕他们只是很小很小的小小孩啊,真是令人惊奇!孩子和孩子的世界,一次又一次让我瞪大了眼睛,更新着我的认知。父母少一些斩钉截铁,孩子的世界就多一些海阔天空。 回到故事,我想知道——在故事里,认知的更新是怎样发生的?故事说了什么,又隐藏了什么?“天空,不一定是蓝的。”这是牛爸爸在说话,还是父子俩一起在领略?“云朵,不一定是白的。花儿,不一定是红的。叶子,不一定是绿的……”图画告诉我们,这些“不一定”来自不断拓宽的经验和扩大了视野的常识。“草,不一定是矮的。”图画还告诉我们,这里有因人而异的相对性体验。“树,不一定是高的。”图画继续告诉我们,通力合作、发挥能动性能带来感知的变化。 从“轮子,不一定是快的”开始,对自然的认知转向了对情绪的感知。我们跟随图画,体验重负在身的感觉,以及大风吹在身上的感觉。同时,我们也学习爱护的柔情,用微笑对抗恐惧,进而不知不觉地完成人格的塑造,甚至领悟爱的永恒。 不管怎样,爱都在那里。所以,相爱的人不需要总在一起。是否也可以这样理解小牛冲下山崖摘花的行为呢?一个又一个向外探索的“不一定”,让小牛的世界不停延展,也让它感受到满满的爱与支持。 现在,小牛觉得自己已经能独当一面。然而,安全是不可触碰的底线。在许许多多积极有趣的“不一定”之后,牛爸爸拉住小牛,说出了一个非常可怕的“一定”——对小小孩来说,还有什么比妈妈生气更可怕?然而,幸运的是,因为有爱的支持,最大的害怕也终将会被超越。 “妈妈知道了,一定会生气。”牛爸爸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牛妈妈爱生气?为了让小牛知道安全最重要?还是因为牛妈妈太爱小牛了?最后,为什么牛妈妈没生气?从牛爸爸的话到牛妈妈的反应之间,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幅画——一个美丽的花环。 冒险采到的野花被做成了花环。到底发生了什么?有可能是牛爸爸对小牛说:“妈妈很爱你,知道你做危险的事情,一定会生气。”也有可能是牛爸爸提议:“我们可以做点儿什么?让妈妈消消气。”还有可能是小牛自己的想法:“妈妈爱漂亮,我把花做成花环送给她,她一定很高兴。”思考文字没有说出来的部分,让图画联结想象,把许许多多的“不一定”变成许许多多的“有可能”,也很美妙。 凝视最后三幅画,体会舐犊情深,一路相伴,探索万物,共赏美景……在许许多多的“不一定”之中,我再次生出毫无疑问的确定:恰是孩子,教会父母欢欣爱悦。因为,在这个充满不一定的世界上,和孩子一起成长,一定是最美好的事之一。 (作者系儿童文学作家、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