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6日 星期五
北京拔萃双语学校践行中国红十字精神丰富育人内涵——
立足博爱教育 培养拔萃人才
本报记者 施剑松

    初夏,北京朝阳区平房乡石各庄路5号的尽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东郊公墓抗美援朝烈士的墓碑前,新添了6棵松树。这是北京拔萃双语学校的学生们最近捐赠的。13年前,北京拔萃双语学校学生会自发提议将每月的11日定为“博爱日”。这一天,大家每人捐1元钱献一份爱心。活动延续至今并不断丰富。

    北京拔萃双语学校是经北京市教委批准,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举办,集小学、初中、高中和双语部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化寄宿制学校。校长万小平说,建校20年来,学校始终以“人道、博爱、奉献”为宗旨,将中国红十字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有家国情怀的、出类拔萃的人才。

    博爱之行涵养博爱心灵

    在北京拔萃双语学校,每次博爱日活动都有一个主题。这些年来,学生们为北京打工子弟学校捐过教具,为西部温暖行动捐过衣物。汶川大地震、南方干旱……每当社会呼唤爱心的时刻,拔萃学子都没有缺席。

    “在拔萃,这项公益活动已经成为校园生活的日常。”学校党支部书记闫晓萍介绍,无论是与智力残疾学生开展融合活动,还是去老年公寓慰问,学生们报名都特别积极。

    “帮扶活动让我们学会了人与人之间如何平等相处。”“尊老、敬老是优秀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多帮助困难老人,让他们心中感到温暖。”“我们对当下的学习与生活应该珍惜,更应该知足!”……在活动反馈报告里,学生们写下自己的感受。

    博爱日也是铸魂之旅。在烈士陵园,学生们发现了一段父子两代人守护烈士陵园的故事。70年来,两代守墓人接续守护长眠的忠烈,每天擦拭墓碑、整理绢花、拾掇草地……从青丝到白发,年节不休,风雨无阻。

    站在烈士墓碑前,初二(4)班学生姜思彤说:“和平年代的我们最不能忘记的是那些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为国家繁荣和富强、为人民幸福和安康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和人民英雄。对英烈的每一次凝视,都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要在致敬先烈中汲取力量,在叩问初心中坚定前行。”

    一技一器让学生全面发展

    走进北京拔萃双语学校,江南古建风格的教学楼,三季有花、四季有树的园林,以及拥有400米跑道的大操场,让行走在校园的师生看上去有一种难得的松弛感。下午课后3点半,跑道、足球场、篮球场,到处是学生们奔跑跳跃的身影。

    “学校给学生们请的都是专业教练。”教师李慧告诉记者,“拔萃的理念是每一名学生在校期间都要熟练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和一种乐器。”

    落实“双减”政策,关键是校内教育提质增效。“在‘双减’背景下要做好课后服务工作,我们对原有行之有效的做法继续坚持,即坚持学生自愿选择,坚持高质量教学,坚持高品质服务。”万小平说。

    针对有橄榄球运动特长的学生,北京拔萃双语学校与朝阳区第三体校合作,相对集中编班,配备优秀师资力量,并计划进一步在学生中推广橄榄球运动,打造学校橄榄球体育运动特色。在5月刚刚结束的北京市青少年U系列7人制橄榄球冠军赛上,北京拔萃双语学校初中部9名学生代表朝阳区参加比赛,他们先后战胜6支队伍,获得U15男子组冠军。

    北京拔萃双语学校初中部还设有单簧管、萨克斯、长笛等9个管乐训练声部,近两年每学期训练人数均为120至160人之间。初一、初二双团设置,轮换更迭,让学生乐团的艺术素质教育得以良性发展。

    给学生提供最好且可行的教育

    “给学生提供最好且可行的教育,让每名孩子都获得成功”,是北京拔萃双语学校坚持的办学理念。在学生评价方面,学校坚持引导学生立足入校表现看进步。

    万小平介绍,在课堂教学管理方面,学校以朝阳区教委颁发的关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相关文件以及评价量表为标准,聚焦课堂单元整体教学、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情境创设与分层级任务活动设计、学习目标达成与评价反馈、学生主体参与及学科学习方法指导等五大关键环节,坚持做有用功,不做无用功。

    运动能力强、英语能力好、具有艺术特长的学生们,在学校举办的体育竞赛、英语演讲、艺术表演等活动中纷纷脱颖而出。“我们对学生出类拔萃的理解就是让学生做更好的自己,让每名学生都能在擅长的舞台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闫晓萍说。

    为弘扬中国红十字精神,学校为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设立“红萃生”助学制度,覆盖在校学习的全部费用。2021—2022学年度,学校资助“红萃生”44人,减免以及投入的费用合计达139.01万元。

    “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学校坚持认真做好‘红萃生’思想教育、心理健康和生活学习管理,既严格要求他们,又贴心关爱他们,让他们有条件安心学习、健康成长。从2007年起,学校几乎每年都有一名学生被评为‘朝阳区十佳中学生’。”万小平说,“这是拔萃对教育高质量的理解,也是对中国红十字精神的担当。”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