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卓越工程师,必须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高校和企业作为协同育人共同体,均肩负着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任。武汉理工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依托学校行业办学特色和优势,与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公司”)开展全面合作,共建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共同打造“东风跃迁班”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双主体”作用。
强化校企协同联动
夯实“双主体”育人基础
校企之间高效协同联动是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基础。校企联合成立“议事协调、联合指导、管理服务”三个机构,分别由双方领导、专家教授、管理团队共同组成,全方位协同作战。议事协调机构主要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协同处置相关问题;联合指导机构主要负责统筹指导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建立企业主导、学校主责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机制;管理服务机构主要负责推动产教一体化深入、落地,以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企共同组建高水平导师队伍。联合建立校企导师库,学校聘任东风公司39名技术骨干担任“东风跃迁班”企业导师,以及各学院相关领域32名专家教授担任校内导师,同时推荐院士专家到东风公司担任首席科学家。校企“双导师”与学生共同建立周例会、月总结、阶段性汇报的协同指导机制。校企联合制定学生培养和管理等规章制度。坚持以企业诉求和人才发展为导向,联合制定学生管理规定、课题研究管理规定等;建立以东风公司为主导的中期考核机制,在双方互选成功后签订就业意向协议。
强化全面支撑保障
抓好“双主体”育人关键
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全面做好课程、项目和资源的支撑保障是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关键点。联合建立校企课程资源库。除学习研究生核心课程外,学校还结合东风公司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增设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相关课程,并依托“东风科创学堂”,要求学生选择学习20门左右的企业课程,包括汽车五化课程、研究方法、公司制度等。目前,校企课程资源库课程数量已达到200余门。联合建立科研项目库。“东风跃迁班”学生重点依托学校与东风公司揭榜挂帅项目及前瞻性科技项目,开展相关理论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撰写专题培训等。基于首届“东风跃迁班”项目制人才培养需求,科研项目库项目数量达到20余项,经过双向选择和精准匹配,43名学生分组进入19个研究课题。联合搭建实践育人平台。依托东风公司智能网联实训基地等超过2万平方米的实习实训平台,以及武汉理工大学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共建的武汉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组织学生开展工程实训锻炼,全面提升学生工程系统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联合保障运行管理。校企双方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运行管理工作,分别指派公司人力资源部和学校现代产业学院牵头负责班级人才培养工作,并投入专项经费用于保障“东风跃迁班”的顺利运行,包括补助津贴、食宿补贴、奖助学金、导师津贴、国际交流、运行管理服务等。
强化优秀人才培养
突出“双主体”育人核心
以东风公司对智能网联汽车人才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同遴选优秀人才。校企联合发布招生选拔通知,组建以东风公司技术骨干为主的选拔工作组,对报名的200余名学生进行面试考核,最终43名学生成功入选。以东风公司技术发展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1+1+X”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即学生第一年在校内完成原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的课程学习和东风公司定制的企业课程的学习;第二年进入东风公司具体项目组,进行专业实践学习;第三年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在东风公司或校内完成学位论文相关工作。以东风公司对企业人才素养诉求为导向,实施三个层次的能力提升计划:基础能力提升计划,即家国情怀培养和职业素养提升,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融入育人环节,强化理想信念,将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作为必修课程;关键能力提升计划,即交叉复合培养和工程能力提升,强化人工智能与智能网联汽车学科交叉学习,以企业真实项目为牵引,研究真问题;拔尖能力提升计划,即创新思维培养和国际视野提升,组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及“星空论坛”“新车万里行”“热区、寒区试验”等特色活动,校企联合组织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等。
“东方风起”,理工担当。武汉理工大学与东风公司将以“东风跃迁班”起步,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同培养一批能引领科技前沿、推动行业和区域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卓越工程师人才,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贡献“东风力量”和“理工力量”!
(商程群 梁传杰 谢长君 陈坚 高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