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4日 星期三
绵阳城市学院
勇立潮头担大任 砥砺深耕守初心
绵城院

    绵阳城市学院,在17年的办学过程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秉承“有教育理想的人、办理想的教育、培养有理想追求的人”的办学理念,砥砺深耕,勇立潮头,于2021年成功转设。经过两年的高质量发展,软硬件建设实现质的飞跃,核心竞争力快速提升,成为西南地区民办高校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

    坚定办学方向,夯实高质量办学政治基础

    学校创始人宫磊先生表示,绵阳城市学院的发展坚持服务国家战略,聚焦民生工程,走特色化路子,培养自立、利他、服务社会的多专多能人才。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现代化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目标。

    坚持党的领导不放松。校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健全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完善学校章程,落实“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理顺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和行政会议的议事决策与规则,建立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校统一、沟通协商和集体决策统一、领导决策层与管理执行层统一”机制。带领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健全理论学习长效机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针对民办学校特点整合纪检监察等监督力量成立合规部,扎实推进工作依法依规、阳光廉洁。学校党建工作多次在四川省内相关会议上作经验交流。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准配强党支部队伍,创建了10个党建品牌和创优支部工作法,不断激发组织活力。厘清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关系,着力破解“两张皮”问题,优化党政“一肩挑”、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等机制,发挥样板党支部作用,让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负责人的“头雁”效应充分发挥,推动学校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体系,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扎实稳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坚守思政课程主阵地,发挥课程思政作用,打造“绵城正能量”短视频品牌,挖掘以“两弹一星”为主题的绵阳本土红色思想文化精神元素,构建以“博”为主题的校园特色文化,帮助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全面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结合全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构建“坚持一个理念、突出两个重点、搭建三大体系、打造四个平台、强化五项保障”的“12345”新模式,细化“十大育人体系”质量提升任务,推进15项课题研究,选聘97名党员干部、优秀教师担任学生人生导师,在宿舍区的3000多平方米空间打造3个“一站式”学生社区,全面推进育人体系构建。 

    坚守教育初心,持续推进综合改革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校自2006年办学以来,经过了3个发展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始终坚守教育初心,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主题,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建校17年来,在一代代绵城人的艰苦奋斗下,学生由刚开办时的700人到如今的2万余人,规模扩大了近30倍,校舍面积、师资力量、教学仪器、图书资料都在同步增长。

    转设后学校如何发展?这个问题摆在学校理事会的桌面上。“坚定办学方向、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办学活力、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提升核心竞争力。”理事长丁雪纯掷地有声的表态,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综合改革。

    在改革动员会上,校长徐鹏说:“既要通过改革释放和激发学校新的办学活力和发展增长点,调动教职工的创造热情和积极性,又要改革长期制约学校发展创新的旧体制机制。”

    改革推进两年来,学校在大学精神、大学制度、大学文化等宏观方面的创新成果显著,在学科规划训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微观层面也有了很大进步。学校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规格来设计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和改革,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通过以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推进专业集群建设、研制人才培养方案、搭建产学研用实验实训基地和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等方式,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改革聘用制度、建立新的岗位设置体系、建立人事专员制度和目标考核体系,形成人才优胜劣汰竞争机制。通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简政放权,赋予二级学院充分的人、财、物自主权,构建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平衡运行的机制,使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规范运行、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于学校的总体目标。

    坚持内涵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推进内涵建设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在原母体学校西南科技大学对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按照“保基本、提质量、创特色、抓典型”的教学工作总体思路,以多样化、分层次的“质量工程”项目为依托,激发了内生活力与动力,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

    落实“三通教育”培养途径。学校探索建设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了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知识、素养教育体系和能力培养体系,实现了三者的互通互融、融会贯通。变革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教中做、做中学、学中悟”,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和专业职业素养,掌握学习创新能力、实践创造能力和生活自律能力,成为“有理想、多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学校以建设一个“数字化教学平台”,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考试方法改革与实践”两项改革,实施“专业综合改革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三项建设,强化一项“学科竞赛工作”为主体的“1231”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推行以行业为依托的“行业认知—专业认知—集中技能训练”分层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架构,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行业、社会接轨的典型实例作为实践教学环境;完成学生创客空间建设,形成“带教、带学、带创新”的“管、教、学”一体化的导师制教学模式。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深入分析社会人才需求市场,探索形成了“三段式培养、依托三大平台、构建三类课程体系、完成一个特色建设”的“3331”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使学生学会利用工程思维与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去认识新情境、解决新问题。实施课程改革和课堂革命,多措并举,将传统的“教什么、学什么、做什么”转变为“做什么、学什么、教什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管理能力。通过客观记录、有效认证、科学评估学生自主能力,深入推进社会育人工作,促进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

    近三年来,学校质量工程项目达到200余项,立项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0余项,建设省级示范课程、一流课程30余门,学生参加“互联网+”等全国性学科竞赛获得千余项奖项,参与“双创”活动人数和项目数量名列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参加全省竞赛、发表论文和专利的数量也成为“排头兵”。学生就业质量逐年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在90%以上,其中优质就业率70%,大批学子进入国企央企工作,考研人数呈50%以上增长,录取人数呈30%以上增长,学校内涵建设迈上新台阶。

    坚持学生中心地位,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人”

    为了发挥青年学生自身优势和潜力,让他们成为管理的“主人”,绵阳城市学院把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价值提升”为主题的“三自”教育管理体系贯穿于学生管理教育之中,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

    以自我教育为突破,坚持育人准则。校党委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开设素质拓展课程,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开展学生活动,锻炼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同时,举办“荣耀绵城”大型表彰活动,树立典型,以榜样引导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实行以“人生导师、学业导师、实践导师”为主体的“导师制”,帮助学生制定学业、职业、人生规划,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以自我管理为核心,坚持自治自强。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校内活动,提高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学校建立了12套规章制度,从内容设计到学生管理、心理干预、“人生导师”工作规范等,为学生自我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在社区的统一管理下,学生自主申请活动举办权,发挥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组织和开展活动过程中,实现计划设计、过程监管和总结提高全过程记录,每次活动后找出差距,在不断总结中提高思想认知和实操能力,切实达到自治自强的效果。

    以自我价值提升为目标,坚持人才导向。将劳动教育与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有效衔接,并形成相应管理机制;组织学生参加业务宣讲培训、演讲比赛等,加强各类各年级学生和教师的沟通交流,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社会活动,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

    学校党委书记王俊佳表示,推行大学生自主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模式,对学生来说更是一个创新性的教育过程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和潜力、确立目标、建立自信,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

    (绵城院)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1 绵阳城市学院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3-05/24/07/ZGJYB2023052407_b.jpg 07 中国教育报 8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