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7日 星期三
育技能人才 铸大国工匠
——2023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各地行动扫描
统稿:本报记者 王阳 采写:本报记者 蒋亦丰 陈文静 王志鹏 任朝霞 刘肖 孙军 特约通讯员 莫青
2023年上海职业教育活动周举办职业体验日活动,同学们体验戏剧表演。上海市教委供图

    ■聚焦点·2023年职业教育活动周

    五月花香满山川,神州大地谱新章。

    2023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5月14日在山东省潍坊市举行。聚焦“技能: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各地的职教周也纷纷“登场”。据悉,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今年首次实现了31个省份全覆盖、19个专业大类全覆盖,设置奖项和参赛师生人数也是历届之最。

    紧抓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的良机,各地精心设计、稳妥准备,尽可能展示当地职业教育的广度、深度和前沿性,让高素质技能人才展示风采,让高水平职业院校崭露头角。

    技艺新:

    技能塑造美好生活

    在浙江省暨嘉兴市职业教育活动周上,一众职业院校现场“同台竞技”,引来不少学生围观。

    “先在电脑里的图文编辑软件输入想要的文字和图案,然后连接小风扇的USB接口,最后在电脑上点击发送,一个定制的小风扇就做好了……”平湖技师学院电气工程系教师向体验“你的专属凉风”的学生介绍着操作过程。小风扇呼呼地转起来,现场学生开心不已。

    各地聚焦“技能:让生活更美好”,指导学校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时代风尚,挖掘职业教育塑造美好生活的无限潜力。

    西方调酒的浓、烈、明、艳融入中式调酒的轻、柔、淡、雅,成就新中式调酒独有的雅致与包容;学生模拟生产现场的全过程,在工业机器人实训平台进行喷涂、焊接等实训与教学项目;学生进行汽车喷涂虚拟仿真、汽车机电维修、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等项目……在2023年河南省暨许昌市职业教育活动周的许昌科技学校外场展示上,师生“各显神通”,精湛的技艺让周围的师生赞叹不已。

    而在今年的上海市学生职业体验活动中,共有56所中职校提供31个线上职业体验项目和336个线下职业体验项目,超5万个体验名额供全市中小学生参与。活动开设近20个有关非遗技艺、传统文化的项目,包括篆刻、顾绣、陶瓷修复、点茶等。同时,纳入工业机器人、无人机及VR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的体验内容,让中小学生了解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新经济情况下的新业态。

    动能新:

    技能成就制造强国

    强国建设,职教何为?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具有“点石成金”的力量,是推动中国实现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抓手。

    穿梭于各职业院校展区,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惊叹于技术变革的速度与频率,更加坚定技能强国的信念。

    上海在职教周启动仪式现场设置“数字化教学实训场景展示区”。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借助多轴数字孪生加工等系统,在课堂中营造出车间环境,帮助学生实时了解加工时机床的“生命体征”;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智能种植机、多功能植保机、园艺虚拟仿真实训等展示智能种植。

    在青岛电子学校展区,该校展示元宇宙3D视频、机器人书法、物联网智慧社区、3D镂空打印作品。而青岛高新职业学校师生进行了无人机海上救援、无人机编队飞行、水下智能机器人等特色应用展示。

    气象新:

    技能创造人生价值

    “我在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的舞台上搏击青春,放飞梦想。在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让我变得越来越自信,也在我心中埋下了‘创新创业’的种子。”来自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李云龙在安徽职业教育活动周开幕式上发言时说。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呼唤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涌现。

    “16年间我始终奋战在水电建设项目一线,奔波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从空中的天车司机到地面的机组检修,我练就了过硬的技术本领。”青海省水电职业技术学校2005级优秀毕业生田得梅在青海省2023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上发言时,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例,说明职业教育同样可以让人从平凡走向不凡。

    而在各职业院校展区现场,一项项出色的技能展示,也昭示着优秀的技能人才正在不断涌现。郑州工业技师学院无人机专业学生蔡梦翔年仅15岁,在技能展演上,他和教师展示了参与组装的无人机。“平时主要学习无人机拆装、航拍、飞行等,包括飞控、编程。”蔡梦翔说,未来他想成为一名参与技术飞行的侦察兵。

    5月15日,长沙启动职业教育活动周。长沙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孙传贵发出呼吁,社会各界要转变思路,认识到职业教育不应是“低分学生”接受的教育,而是学生根据个性、能力选择的教育;认识到职业教育不是参照普通教育办学,而是要按技能人才培养规律、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认识到职业教育不是单一纯粹的“升学教育”,而是技能思维和文化智慧相统一的复合型的需求教育。

    (统稿:本报记者 王阳 采写:本报记者 蒋亦丰 陈文静 王志鹏 任朝霞 刘肖 孙军 特约通讯员 莫青)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