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高教周刊
2023年05月15日 星期一
讲好中国故事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石佑启

    国际传播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些重要表述为我们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主体,高校在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拥有丰富外语人才资源和跨文化学科体系的外语院校,可以从国际传播的内容生产、人才供给、受众研究、渠道搭建等四方面着力,在话语体系的融通性构建、跨文化共情、故事化叙事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内容为王——

    聚焦“特色化”优势打造学术品牌

    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要有好故事。近年来,我国在官方话语构建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概念,引起国际社会广泛热议。与官方话语相比,我们在学术话语的构建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人才智力密集,学科优势突出,理应加快引领性概念和原发性观点的创生,揭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文明特质,提升中国话语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其中,外语院校应依托多语种优势,加快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内核,提升中国故事的跨文化适应性。

    一方面,外语院校应以中国问题和中国实践为关照,积极建构中国特色的外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力争凝练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概念,推出中国外语教育的新标准、新模式、新路径。

    另一方面,外语院校应主动承担起中国话语“翻译官”的角色,应用多语种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理论,打造学术外译和中华经典外译精品项目。同时,外语院校应基于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的优势,聚焦共情传播,从中华优秀文化中选取具有国际通识性、通约性的符号进行跨文化转换,努力构建起立场鲜明、融通中外、观照古今的传播内容体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华南地区外语教育和研究的重镇。近年来,学校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学理化研究与国际化阐释;改革科研评价机制,打造讲好中国故事的学术品牌;对接区域发展需求,围绕“岭南文化‘走出去’”等开展研究,助力湾区国际形象建构与全球传播。

    人才驱动——

    瞄准“国际化”标准培养卓越传播者

    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在于有好的讲述者。高校应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积极推动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创新,培养“语通中外”的话语主体,造就中国故事的卓越传播者。

    作为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供给基地,外语院校应主动顺应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将全球对话能力、思辨创新能力等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推动全类型外语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创新。在信念层面,应以深入推进“三进”工作为抓手,锻造学生政治定力;在知识层面,应以“外语+专业”跨学科培养为路径,加快供给“外语+专业+数智”复合型人才;在能力层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角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多语种转换能力和创新应用多元符号的能力。同时,外语院校还应大力培养国家急需的国际组织人才、涉外法治人才、全球治理人才等新型国际化人才,助力提升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升级。学校积极探索与国(境)外一流高校,开展本硕(博)贯通联合培养,打造了一批国际化人才创新培养项目;对接开放型经济发展需求,打造涉外法治新增长点,构建了“法学+外语”“外语+法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双模式”。

    精准链接——

    立足“分众化”研究提升传播效能

    讲好中国故事的难点在于讲好。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域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社会形态等,进行更精准的话语切换,用域外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是提高国际传播效能的关键。其中,尤其要注意借助区域国别学研究的力量。

    外语院校应充分发挥多语种和多学科优势,聚焦重点区域和国家,开展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全方位综合研究,培育国别与区域研究品牌和数据库,为“走出去”提供域外专门知识和资讯储备;研究分众化、跨文化的传播规律,充分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话语体系差异,寻找传播者与受众的最佳共鸣点,实现精准传播。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较早在区域国别研究方面进行探索,打造了以教育部培育基地为核心的研究平台集群,聚焦周边外交、太平洋岛国问题、非洲问题等开展研究,常态化发布国别和区域研究系列皮书,定期报送咨询研究报告和信息专报,构建了“学科进入”和“语言进入”双路径的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赋能——

    借力“多元化”交流促进文明互鉴

    讲好中国故事的重点在于打造多元协同的传播渠道。外语院校作为多元文化的汇聚地,一直在教育对外开放中善作善为。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外语院校应着力增强对外交往能力,与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机构和国际组织等,开展深度合作交流。外语院校应牵头组建国际性学术组织,打造高端对外交流活动品牌,支持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舞台发声,主动设置传播议程;加快培养非通用语种人才,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培养知华友华人士;深化与国际顶尖智库的常态化合作和对话机制,践行智库公共外交职责,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在世界面前,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近年来持续拓展优质国际合作网络,积极参与湾区教育合作,在中外人文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