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双高”建设新画卷•浙江篇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肩负的重要职能之一,推进文化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自2019年12月入选“双高”计划以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持“商通天下,文传古今”的精神内核,深入实施文化育人系统工程,多措并举高质量推进文化建设,为学校“双高”建设持续提供精神动力。
以文弘业 为“双高”建设夯实制度文化基础
科学民主、锐意创新、协同高效、廉洁公正的制度文化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学校持续完善制度文化顶层设计,全面梳理、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校章程为依据着力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形成适应和激励创新创造的体制机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一是坚持和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制度,完善和执行校务公开制度,建立校情通报、情况反映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二是发挥教代会、团代会、学代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三是发挥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的作用,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学术奖励制度,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为学校改革发展与“双高”建设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四是完善学习考核和学生评价制度,坚持“五育并举”,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切实提高育人成效。
以文培元 为“双高”建设培育组织文化氛围
科学完善的组织保障是高质量推进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学校成立以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的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紧密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心目标,科学谋划制定学校文化建设的战略规划和建设思路,将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聚合校内组织、宣传、统战、学工、教学等多线资源,深化融合互促,系统施策作业;围绕“重视文化传承,倾力打造百年商院家文化”的文化建设目标,学校建设了“教工之家”“青年之家”“校友之家”“留学生之家”,触角延伸至10个院系的“党员之家”,依托校史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馆、制冷博物馆、艺术馆等八大文化场馆,通过思想铸魂“场馆式”立体育人、党建引领“品牌式”服务育人、红色阵地“矩阵式”环境育人、师生发展“项目式”活动育人、数智赋能“一站式”管理育人,以“党建+治理+服务”为驱动,全面激发基层组织文化活力,助力学校“双高”建设高质量发展。
以文立心 为“双高”建设厚植精神文化基因
学校秉持“商通天下,文传古今”的精神内核,充分挖掘校史、专业发展史中的红色文化基因,以浙商人物、浙商精神和商院校史为主题,精心打造弘扬浙商文化的教育平台,融通线下线上资源,培育师生的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学校成立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精神的力量”宣讲服务队,学校学生入选浙江省党的二十大精神青年宣讲团、省委宣传部门“00后Talker”理论宣讲团,将志愿服务与红色文化传播纳入育人体系,引领青年学子在红色基因传承中塑造精神品格;学校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通识教育中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内容,鼓励教师开发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技能教育、职业道德培养体系;依托中国华侨国际交流基地和国家烹饪工艺与营养传承与创新资源库,构建海外中餐空中课堂,以“汉语桥”项目为载体,推进“中文+职业教育”线上培训,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注重发挥“全真环境创业教育”“浙商企业家大讲堂”两个省级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示范引领作用,做大做强做优“两创”文化,培育“文化名家进校园”文化沙龙等特色文化品牌,继续做好“一院一品”“一楼一品”等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全面推进网络文化育人名师工作室、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文化项目育人功能,为“双高”建设增添文化底色。
以文铸魂 为“双高”建设筑牢价值文化堡垒
新职业教育法强调,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培养技术技能。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重视价值引领,充分发挥浙江“三个地”独特优势,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各二级学院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主题教育,初步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底色、以浙商文化为特色的商科职业教育体系,强化师生的价值认同、使命认同和情感认同。学校坚持发挥思政课的铸魂育人作用,书记、校长带头上好思政课,开展“课程思政六个进”专项行动计划,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用系统性思维整体推动大思政育人格局构建;学校注重网络思政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守正创新做好网络阵地管理,细化落实学校网络意识形态管理责任制,守护风清气正、健康清朗的校园网络文化空间。
近年来,通过优化顶层设计、明确建设任务、完善保障机制、强化内涵建设、办好特色活动,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系统施策,多路径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提质增效,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建设商科特色鲜明、文化格调高雅、兼具历史底蕴和时代风格的职业教育文化,切实增强全校师生“四个自信”和文化自觉,为高质量推进“双高”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赵亚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