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8年建校以来,山东省潍坊聋哑学校秉持“把每一个人都放在心上”的校训,践行“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精彩”的办学目标,致力于促进听障学生终身成长发展。进入新时代,学校提升思政铸魂育人实效,着力打造“聆听花开”思政教育品牌,全面培育新时代特殊教育好少年。
“三全育人”,打造“聆听花开”思政教育品牌
“12月”主题课堂,上好爱国教育思政课。每月一个主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利用学习雷锋纪念日、清明节、“五四”青年节,以主题班会、观影、手绘、微电影等形式,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落实落地。实施“讲红色故事”“看红色电影”“唱红歌”“讲红色英雄”“讲红色关键词”的“五红”工程,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11门”非遗课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结合潍坊地域文化,编写校本读本,开设风筝扎制、核雕、烙画、红木嵌银等11门非遗课程。融合红色历史创作的刻瓷《距离》和嵌银《世纪宝鼎》在全国比赛中获奖,21名学生被评为“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学校入选国家、山东省十大“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成为山东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
“100首”古诗词,感受思政文化情怀。学校组织思政教师遴选出100首与思政相关的古诗词,编撰《诗词中的思政》校本读本和教案汇编。录制100首“我来讲古诗”视频,使学生感受诗词之美,让思政教育润物于无声。
“N个”微课堂,思政知识随时随地学。学校录制“思政微课堂”“手语唱红歌”“手语说党史”和“手语关键词”视频资料,形成“微课堂”资源库,通过“说、唱、讲、做”,让思政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真正走进学生心中。
多元协同,搭建思政铸魂育人“脚手架”
家校共育,建立思政教育实践点。学校开设家长大课堂、组织家长培训,举办“大手拉小手”“学校开放日”“家长技能大赛”系列家校共育主题活动,在语言康复训练提升中,全面融入思政元素,有力提升家长思政教育能力。
校社共建,搭建思政合作新平台。学校与社区建立联系,定期进入社区,服务敬老院、慰问贫困户、在社区宣讲等,践行服务精神。学校与金宝乐园、十笏园、残疾人非遗空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聘请工艺大师到校开展“双师”教学,带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多方渗透开展思政教育。
校校共融,推进思政教学新发展。学校与济南大学、潍坊学院、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等高校建立紧密联系,邀请高校教授开展思政讲座、指导思政教研,全面提升学校思政铸魂育人工作质量。依托学校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开展随班就读巡回指导工作,指导普通学校开展特殊学生的思政工作,搭建校校之间思政联合平台。
“四级”“四维”共建,激发教师内在动力
“四级思政包靠”体系,实现全员育人。基于听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学校建立“思政教师—班主任—教养员—党员干部”的“四级思政包靠”体系,人人有“思政包靠”教师,让思政更接地气、更贴近学生,思政教育始终陪伴学生成长。
“四维”思政共建,紧跟时代步伐。学校建立了“省—市—区—校”特殊教育思政教师共建组织,在内容、方法、科研等方面开展区域合作交流、资源共建共享,让思政教育紧跟时代步伐,让学校的思政教育走在前列。
多层评价考核,激发教师活力。学校加大思政教师培养力度,细化教师评价机制,将思政教师的备课、讲课、评课等环节纳入教学评价,采用积分制评价办法,设置思政教师优秀表彰机制,设置“专家型、骨干型、学习型”三个层次教师评价标准,促进思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名师牵头带动,破解教学难题。学校以山东省优秀思政课教师为主持人组建思政名师工作室,研判听障学生教育教学特点难点,带动全校思政教师队伍发展。以目标为导向,带领全校思政教师开展思政教学研读,提高思政教师队伍整体实力。
全员全心全意服务,浸润听障学生心灵世界
全员“送教上门”,思政教育“到门到户”。学校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全体教师“送教上门”,每名送教学生的“包靠”班主任、知识辅导教师、思想指导教师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使每名学生积极向上、敢于奋斗,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可。
全员结对帮扶,服务“到村到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采取思政教师“一对一”帮扶形式,每学期开展一次家访,与学生所在村支部、居委会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让一名学生掉队。
山东省潍坊聋哑学校围绕思政育人目标,努力打造“聆听花开”思政教育品牌,提升思政育人实际效果。学校营造出良好的“润爱无声”氛围,引导学生树立勇于成就自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主导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努力实现“构建和爱乐园,建设幸福聋哑学校”愿景,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精彩。(王京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