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尚存“断点”。具体包括:学段的断点——基础教育阶段以课程标准为连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统筹设计,但高等教育阶段的“两课”自成体系,且重大政治命题、重要理论观点在各学段交叉重复出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阶段思政课教学“背靠背”的问题未能根除;形式与内容的断点——大中小学存在将党、团、队思政工作、学生组织实践活动与思政教育教学混淆的现象,存在形式多样但教育性不足、思政教育实效低的问题;地区、学校的断点——教育欠发达地区和基础薄弱学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低于教育发达地区和社会声誉良好的优质校,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思政教育相对薄弱。
上述断点要求我们进一步剖析实践问题、加强制度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联席管理机制保证顶层设计一体化
搭建一体化的制度空间是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协调发展的前提,是解决当前思政教育“各管一段”“各扫门前雪”的有效办法。为加强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分类指导,教育部于2020年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工作管理委员和专家委员组成,有效解决了部内相关司局、大中小学校协同性不足的问题。
但仅教育系统内部的协同,不足以推动新阶段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不足以撬动思政课质量的全面提高。当前,还需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构建教育系统内外结合,行政管理部门与思政课专业团队沟通,多部门决策、多主体参与的联席管理机制。如组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管理领导小组,由中宣部、教育部、统战部、网信办等多部门组成,打通部门壁垒、区域壁垒,保持政令畅通、资源共享,避免政策打架、重复建设。联席管理机制能够最大限度确保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统筹大中小各学段思政课标准研制、教材编写、资源开发、教育宣传等,促使不同学段的专家团队、行政管理部门定期充分交换意见、了解工作进展、统一调配资源、开展集体攻关,保证各学段思政课育人目标、课程标准、教材内容、配套教学资源衔接递进,使一体化得到根本的制度支撑。
全学段统筹规划机制推动课程教材体系一体化
课程与教材是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某种程度上是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纲领。课程教材体系一体化能从根本上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内容断层、重复交叉等问题。
一体化的大中小学思政课程教材体系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要按照由分科到综合、由部分到整体、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由道德品质养成到政治素养培育、由易到难的逻辑,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程教材横纵衔接的一体化格局。
横向层面处理好“学科融合”,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力争各学段思政课程教材逻辑严密、各学科同向同行。综合分析、合并同类项,统筹思政课范畴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内容,不重不漏,既保证内容全面、突出不同科目的独特要求,又减少交叉重复。同时,同一学段的不同学科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加强融合,形成完整的教育内容逻辑,避免思政教育碎片化,全面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
纵向层面处理好“同题异构”,确保大中小学思政课程无缝对接、教材上下衔接。思政教育是长期心灵浸润的过程,思想成长实现由政治知识到政治素养的转变需要长期、反复的滴灌,因此,同一科目内容在不同学段因教育对象身心发展水平不同而有不同能力层次的教学目标,各学段思政课程出现主题重复符合教育对象思想成长螺旋式上升的需要。解决不同学段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关键在于“同题异构”,即在不同学段对同一主题的课程设计上,教材内容、育人目标各有侧重,教材话语体系有所区别,课堂与实践活动设计难度梯度合适。思政教材编写过程中应组建大中小学思政教材统筹小组,由高校讲授“两课”的教师、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教研员等多主体组成。教材统筹小组在联席管理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大中小学段教材体系的协调,解决各学段之间“背靠背”的问题。
思政课教师学习共同体机制助力师资建设一体化
教师是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实施者,师资建设一体化是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核心要素。思政课教师学习共同体应贯穿于师范生培养、入职培训、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
贯通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以“师范生+任课教师+用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机制促进思政课教师培养。建立师范院校与大中小学联合育人机制,思政课教师培养以职后岗位需求为目标,由师范院校专业课教师、高校思政课名师、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等共同组成指导团队,从理论素养、教育教学实践技能、师德师风等方面进行全面培养,用人单位为思政专业师范生提供教学实习平台,从源头上培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过硬的思政课师资。
贯通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职后专业发展,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学习共同体机制创新思政课教师职后研训方式。充分运用教育数字化手段打破时空界限,拓展思政课教师共同体范围,实现“跨区域”“跨校”集体研训。完善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和名师工作室制度,尝试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轮训制度,聚焦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和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契合学生德育发展的评价机制指引育人方向一致性
评价机制是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机制就有什么样的育人方向和育人态度。目前,思政课评价以纸笔考试、知识考查为主,各学段思政教育或多或少陷入了不考不学,考什么、教什么则背什么的怪圈,存在入脑入心不足、实效性不高的问题,亟待优化评价机制加以引导。
构建教育对象知情意行在不同学段的过程性、实效性、发展性评价机制,既有利于诊断和改进不同学段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又有助于激发不同主体在思政教育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方面,根据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置思政教育考核标准,符合“知道—了解—理解—掌握”的认知发展过程,契合“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的发展规律。义务教育阶段以认识了解、情感体验、增进认同为主;高中阶段以培养思想方法、态度价值观为主,对理论性、实践性提出初步要求;高等教育阶段侧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深刻性、系统性的考查,重视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责任使命担当、实践行为的考查。
另一方面,采取多种方式科学评价不同学段思政教育的成效、评价学生思想成长的增量。运用纸笔考试巩固认知,保证大中小学生对必要知识点“知晓”和“熟记”。在各学段适当提高思政纸笔考试权重的同时,改进命题技术,增加对理解应用、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特别是对大学生的考核要侧重思想性。建立思政成长档案云空间,为每名学生创建账号,持续记录学生在各学段中的思想成长轨迹,如在思政课上的参与频率、作业质量,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收集并上传照片、视频、学生撰写的心得体会、社会实践报告、研究论文等。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