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要闻
2023年05月08日 星期一
自找苦吃,吃苦成甜
张欣

    五四青年节前夕,奋斗在田间地头的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收到了一封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写道:“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

    2009年,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诞生了中国农大第一个科技小院。这一年夏天,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李晓林老师带领曹国鑫、雷友两名研究生来到这里,在乡村大舞台上躬耕细作。经过持续不断的探索创新实践,如今,科技小院的星星之火已经成为燎原之势,中国农大已在全国24个省区市的91个县市区旗牵头建立了139个科技小院,累计引领全国建立1048个科技小院。

    历史上,曲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听耧耙响,不见粮归仓。”在中国农大科技小院正式成立的36年前,农大人就曾经在这个盐碱重灾区,住着漏风、漏土、漏雨的土房;吃着用高粱面、红薯干、茅草根掺在一起的“三合面”;喝着苦咸水,望着麦田里白花花的盐霜“自找苦吃”。

    青年人为何要“自找苦吃”?

    回望过去,“高高的谷堆”旁边,在妈妈讲的“过去的故事”里,苦难是野菜和谷糠,是风雪和豺狼。师生在劳动中忆苦思甜,感受筚路蓝缕的艰辛。

    回到当下,四川南充高中嘉陵校区将劳动教育课从校园搬进田园,学生们感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这还只是缩影,全国多地大中小学深入开展劳动教育,打造出“乡土味”十足的劳动教育课和劳动实践基地。在劳动中,学生们感受到耕作的“苦”,更品味出生活的“甜”。

    时代大潮奔流不息,“苦”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各式各样的新形态,但是,当代年轻人不“躺平”,为了求得学业、生活、事业顺利,他们会在生活中付诸努力……

    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幸福美好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靠艰苦奋斗来创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当代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

    上一周,教育部党组在京召开2023年巡视工作会议暨第一轮巡视动员部署会时强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一刻不停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教育巡视更好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那么,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路上,年轻干部的使命又是什么?

    “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关乎教育事业长远发展。”五四青年节当天,教育部党组召开直属机关年轻干部座谈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指出,年轻干部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将拥有更广阔的舞台、更难得的空间,也将肩负更艰巨的任务,必须通过埋头苦干与不断实践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在艰难困苦的地方、在矛盾突出的岗位上、在基层一线的摸爬滚打中,青年要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多捧几次“烫手山芋”,不断向书本学习、向群众请教、向基层问计,在“自找苦吃”中锤炼本领、提升能力。

    “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

    “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为了创新创造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要勇于创新,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

    ……

    句句嘱托,为吾辈青年指明航向。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新时代新征程,青年们更要抓住“紧要几步”,奋楫争先、燃情奋斗,张扬“自找苦吃”的精神,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在乘风破浪的奋斗中,让青春与祖国同频共振。

    (作者系本报记者)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