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三年(1)班的李思语,欢迎您参观门楼中心小学鼓文化特色课程,这里是‘鼓震四方——鼓之结构美’展览区。”日前,在北京市平谷区门楼中心小学的操场上,三年级学生李思语面带笑容,面对众多嘉宾侃侃而谈。
看着学生自信的表现,校长樊泽峰眼中满是欣赏。3年半前,樊泽峰就任门楼中心小学校长,面对学校课程特色不足、社会资源缺乏的现实,选择将中国鼓文化传承作为学校特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如今,不仅门楼中心小学的鼓乐队登上了世界休闲大会开幕式的舞台,以鼓文化为切口、覆盖这所京郊村小全部学科的课程改革也在校园全面开花。
中国鼓是进行课改的“小切口”
1968年建校的门楼中心小学,服务范围涵盖平谷区东高村镇西南的13个村庄。一栋教学楼、几排平房,外加一个大操场,就是全校所有的基础设施。初到门楼中心小学,樊泽峰发现,这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小学。“设施齐全,课表完整,教师负责,学生听话。”他说,“学生家长几乎全部是周边村民,对学校的支持很有限。”
通过梳理学校的办学历史,樊泽峰发现,上世纪90年代初,门楼中心小学曾经有过开展安塞腰鼓活动的历史,并且至今门楼乡各村还有节庆击鼓的习俗。“能不能把打鼓的活动重新开展起来呢?”
这个想法得到了学校班子的认可。对于一所村小来说,鼓是相对容易获取的器材。由于乡村普遍有节庆击鼓的习俗,师生们对鼓也并不陌生。
经过各学科教师的集体讨论,教师们一步步发掘中国鼓的文化内涵。数千年来人们将鼓用于狩猎、战争、祭祀、庆典,可以说中国鼓是中华悠久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中国鼓的制作,运用了多种传统手工艺,还可以衍生出更多的美育实践活动。此外,中国鼓的发声原理、形制特征、文学寓意……都可以在现代学科教学中重新建构。
打开学科协同改革新空间
在门楼中心小学传承中国鼓文化综合课程展示活动当天,操场中央,全校学生和着振奋人心的鼓乐,展示了独具特色的鼓乐操。传统中国鼓击鼓动作融入学生体操,让学生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展现出独特的中国气韵。
围绕操场一圈,蓝天白云下,各学科协同开展鼓文化课程的成果一字排开。李思语介绍说:“课堂上我们研究不同地域鼓的特点,探秘鼓在制作中蕴含的数据美;感受声音的传播和不同音色与鼓的内腔、鼓面、鼓身材质的关系;大家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鼓,用数学的语言描述鼓,用科学探索的精神研究鼓,用心感受鼓之结构美。”
在“鼓韵绵长——鼓之意蕴美”展览区,五年级(1)班学生王子航向大家介绍“传统纹样装饰鼓面”“掐丝珐琅装饰鼓身”和“鼓艺编制中国结”三项课程成果。“课后服务时间我们将设计的纹样拓印在不同种类的鼓面上,利用彩绘的方法装饰鼓面,”他说,“这些利用传统工艺制作的文创装饰鼓作品深受同学们的喜爱。这是我们用首尾相接的绘画方法展示的农村美好生活的场面,素材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际,表达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走进教学楼,门厅屋顶装饰着一面面绘有吉祥纹饰的中国鼓。每个班级的班牌也是中国鼓的形象。“几乎所有学科教师都参与了鼓文化课程的研发,”美术教师曹艳文说,“区教研员指导我们,不仅在学科教学中以中国鼓作为研究性学习对象,更进一步以中国鼓为主题开展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围绕传统鼓文化,综合运用语文、道德与法治、信息科技、美术等学科知识设计创作了一张张电子小报数字作品。”
中国鼓给了学生一个大舞台
在门楼中心小学鼓文化课程所有的展示中,最动人的是学生们的眼神。无论是鼓乐社团的社员还是跳鼓乐操的学生,随着音乐响起,孩子们腰杆挺直,眼中立刻现出精气神。
2021年4月,平谷区承办世界休闲大会。门楼中心小学中国鼓社团创作的《乐鼓华韵》登上了世界休闲大会开幕式的舞台。樊泽峰说,农村的孩子最缺见世面的机会。两年来,门楼中心小学的鼓乐表演多次登上国家和市区级的舞台。敲着中国鼓,这些孩子终于有了走出校门、走出本村的机会。
门楼中心小学以中国鼓文化传承为主题,推动“五育并举”的改革,学校成为平谷区乡村校课改的先进典型。门楼中心小学先后获得全国科研课题优秀实验校、“十三五”先进科研校称号。2023年,门楼中心小学还被北京市教委授予“北京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称号。
以中国鼓为媒,门楼中心小学不断尝试给学生更多实践展示的舞台。展示活动当天,学校特别安排5名学生为200多名嘉宾担任讲解员。樊泽峰说:“55年来,门楼中心小学从来没来过这么多嘉宾,孩子们也没有在这么多嘉宾面前说话的机会。说不定今天他在大家面前说的这2000字,就会变成未来他在面试时或者更大的舞台上勇敢站出来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