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迈入高质量阶段,职业教育在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同时,不断探索和形成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鲁班工坊”是由天津率先探索和构建的一种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新模式,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企业“走出去”,进一步探索创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新窗口。 据教育部官网消息,“鲁班工坊”建设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近日在京召开。会议明确指出,“鲁班工坊”建设要按照“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的建设思路,讲好“鲁班工坊”故事,更好支持和促进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此前,“鲁班工坊”建设被教育部列入“双高计划”和“提质培优行动计划”,鲁班工坊建设联盟、鲁班工坊产教融合发展联盟等行业组织相继成立,多次引发社会各界对“鲁班工坊”的强烈关注和广泛热议。 “鲁班工坊”以中国古代杰出发明家鲁班的“大国工匠”形象为依托,结合国家职业教育要求,借助“工程实践创新项目”以深入推进。其重点面向东盟、非洲和欧洲国家、中巴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国家,基于当地经济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输出我国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教学模式以及企业产能和服务,培养既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又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本土化技术技能型人才。自2016年在泰国设立第一个“鲁班工坊”以来,目前我国已在“一带一路”沿线19个国家建有20多家“鲁班工坊”。这些“鲁班工坊”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重要助推器,还为“一带一路”中国企业提供了人才支撑,更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合作办学走出去的品牌。 当前,在我国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优质职业院校的积极配合下,“鲁班工坊”发展模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不断创新国际教育合作新形式。从创建主体来看,主要包括学校合作创建模式、校企合作创建模式、依托政府间战略合作创建模式、依托院校与教育管理部门合作创建模式以及“政校企”协同共建模式。“鲁班工坊”从启动到现在的7年时间,协助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若干重大项目,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和培训大量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建设成效已初步显现,影响广泛且深远。 但是,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探索,“鲁班工坊”在不断发展壮大中也遭遇一些问题。例如,“鲁班工坊”从管理层、企业、师资到学生,涉及人数众多,这无疑给管理带来了难度。此外,就师资力量来看,目前优秀教师还远远不够,难以充分满足“鲁班工坊”快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具有较强专业技术技能和外语能力的教师短缺,可能成为制约“鲁班工坊”快速发展的瓶颈。 “鲁班工坊”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我国职业教育的理念、标准也正在形成一套可供借鉴的模式和路径,向世界传递中国职业教育推动区域可持续经济增长、减贫脱贫的实践样本。随着海外“鲁班工坊”规模的不断壮大,全方位总结其发展模式、路径及经验教训显得尤为重要,推动“鲁班工坊”的高质量特色发展势在必行。 政府进一步完善“鲁班工坊”顶层设计,强化自身的统筹与规划职能。政府应在人员派出、教学仪器设备输出等方面提供便利,对参与建设“鲁班工坊”的职业院校给予财政支持,保障学校在师资培训、教材准备等方面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同时,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校企合作,让参与企业“热络”起来,积极参与融入课程设置和课程评价,使学校更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除了为学生提供更多在企业单位的实习就业岗位外,企业也可以选择将生产设备等引入校园,将理论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场景,便于学生尽早了解和熟悉未来的具体工作环境。 加强现有“鲁班工坊”的资源共享,强化国际化标准化建设。各个“鲁班工坊”应紧密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横向联合,不断做好师资、教材、设备等各项资源的共享。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继续在海外探索建设“鲁班工坊”,创立应按照国际化项目的建设目标要求,采用严格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进一步出台完善“鲁班工坊”标准化建设认证制度,制定更详细的项目认定标准,对“鲁班工坊”实施全过程闭环式监管,以确保其作为创新型国际化品牌的质量。 做好全方位立体传播,讲好“鲁班工坊”故事。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引领与带头作用,重点宣传技术技能人才在企业发展、经济社会建设和国家形象塑造中的巨大作用,提升国民对职业教育的价值认同。此外,还要做好“鲁班工坊”的经验总结和推广工作,通过“鲁班工坊”实现中国标准、中国模式、中国装备与中国方案的整体输出,彰显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中国工匠精神与携手并进、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理念,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全球品牌。 (作者系伊犁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校级特聘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