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6日 星期三
艰苦奋斗九十载 立德树人谱新篇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五对接五打造”高质量发展路径
袁蓉 王荣海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光辉历史和光荣传统的职业院校,起源于秉持实业报国初心的留学归国知识分子章继南先生在1933年创建的江苏省立宿迁玻璃科职业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西迁至巴蜀大地办学,辗转多地,最后扎根于中国(绵阳)科技城。90年来,学校经过多次改制和拆分合并,职业教育弦歌不辍,“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立校强校精神愈发振奋,逐步发展为全国建材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四川职教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近年来,学校坚持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扎实推进“双高”建设,深入开展“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以“五对接五打造”为重点,探索出一条西部地方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对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学校党委不断加强和改善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立区域性一流职业大学的发展目标,加强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成1个全国样板党支部、2个省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奠定了坚实的体制机制基础,营造了现代职教浓郁氛围。

    一是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系统化设计和建立党委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校领导办公会、二级学院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职能处室处务会等议事决策机制,合理划分职责职权,优化明晰校内管理事项工作流程,并进行信息化改造,显著提升了学校的治理能力和运行效率。

    二是构建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格局。深入开展党建工作示范学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创建,全面推进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建设,通过党员发展、示范岗创建、先进表彰,在教师和学生中树立可学可比先进典型。学校党委和各党总支积极培育党建工作品牌,各党支部凝练实践“优秀支部工作法”。党委领导和各党总支成员通过“联、帮、包、带”工作措施下沉到基层教学科研单位,与一线教职工及团队一道攻坚克难。学校党建工作起到了举旗定向、凝心聚力、标杆示范的作用。

    三是构建“五育并举”教育教学体系。学校党委坚定不移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教学工作为核心,按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构建“五育并举”教育教学体系。学校党委逐一审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升建设“十大育人”体系,强化“三全育人”的责任与运行绩效。

    近年来,学校在思政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技能训练、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形成了较完备的体系,取得若干国家、省级工作成果,实现了重大突破。2022年,在校学生参加全国重要竞赛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学校立项国家劳动教育研究课题1项,完成2项四川省职教改革重大项目,获得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

    对接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打造职教命运共同体

    学校位于中国(绵阳)科技城,在继承发扬建材行业办学优势的同时,紧密对接区域重点产业发展对人才和技能的需求,深度融入中国(绵阳)科技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中提高自身职业教育适应性。

    一是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及时研判区域重点产业发展趋势及要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大为”的策略,把招生专业从56个调整到37个,有效对接区域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重点产业,分别设置专业和组建专业群,整合校内外办学资源,克服了之前办学面向不精准、专业布局散乱、办学资源分割等弊端。

    二是与产业龙头企业紧密合作,共建特色产业学院,做实做优“双元”育人。已经建成并平稳运行长虹电子产业学院、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学院、绵阳金家林总部经济区软件学院、奇石缘智能交通产业学院、东材新材料产业学院、洲际酒店英才学院6个产业学院,高新产业学院等3个产业学院正在筹备中。各产业学院遵循市场规律和现代职教理念,形成清晰而稳固的权责关系,人才定向培养、合作科研攻关、职工培训等功能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产业园区四方共赢,构建起具有生命力的职教共同体,为学校深入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目前,进入产业学院学习的学生占学校学生总数的30%以上,毕业生留绵率较三年前提高了逾10%,学校与区域重点产业的对接度大幅提升。

    三是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示范项目。为进一步突破校企合作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学校在省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立项建设两个省级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基地):与四川奇石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申报建设“交通运维智能监测装备产教融合建设项目”(人才培养类项目),总投资1.05亿元;与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申报“功能复合材料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综合类项目),总投资2亿元。省财政、地方财政、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高标准打造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样板,将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标准编制、成果转化等方面产生强劲的经济效益和示范作用。

    对接岗位能力素质标准,打造和提升学校关键办学能力

    近年来,学校坚持标准引领,对标建设,持续丰富和提升人才培养工作内涵。

    一是优先建设精品课程。各专业群及时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纳入教学标准,并全力推进课程的数字化改造,已经建成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各类校级课程建设项目总数超过200门。各门课程定期自我对标诊断,螺旋式改进提升,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二是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学校作为主持单位,建成国家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学校学生和企业职工已注册4.7万余户,应用效果十分显著。依照该建设模式和建设经验,建成了9个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基本覆盖所有重点专业。

    三是建设优质教材。5部教材入选“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5部教材推荐参评“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校企合作建设27部新形态特色教材。

    四是建设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成省级建筑材料生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及建筑BIM中心、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仿真基地、智慧旅游实训基地等一批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的虚拟仿真实训项目,提升了校内实践教学的质量。

    五是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制度,建成教师发展中心,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实施7项专项建设计划,加快教师的引进、培养、使用和交流共享,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素质和能力都大幅改善。三年来,引培博士15人,引进国家技能大师2人、省级技术能手2人。建设国家、省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各1个,教师企业实践基地19个。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达到60%,专业课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占比超过80%,涌现出一批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获得者、省级教书育人名师、省级技术能手等职教名师。

    对接区域技能型社会发展趋势,打造技术技能传承与创新平台

    中国(绵阳)科技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既需要“顶天”的战略科技力量,也需要“立地”的技术技能支撑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学校依托优势专业及其软硬资源,持续拓展办学功能,努力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是校企合作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和运营省市校三级共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学校开展应用技术研发搭建实体化平台。每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均由博士或教授领衔,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组成联合攻关团队,针对企业需求开展应用技术研发。三年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承接了50余项纵向和横向科研课题,成果转化产生的经济效益突破亿元大关。

    二是校地合作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技能培训,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事业作出了特殊贡献。申小婷餐厅服务技能大师工作室、王文俪导游服务技能大师工作室、王雪娇茶艺技能大师工作室、杨华娟羌绣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承训的学员多次代表绵阳市在全国全省技能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三是多元合作建设大学科技园。学校与所在地政府部门、多家本地企业、本地知名科研机构联合建设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园,成为省内高职院校牵头举办的两家省级大学科技园之一。截至目前,学校科技园已经孵化科技型企业200余家,科技园管理公司营收逐步增长,服务功能日益丰富。

    对接区域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格局,打造引领区域职教发展龙头

    作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省级优质高职院校和“双高”建设院校,学校在四川尤其是川北片区的职教战线处于“排头兵”位置,在努力服务中国(绵阳)科技城发展的过程中,依托其科技优势、人才资源优势、产业和企业聚集优势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同时,学校积极推进区域现代职教体系建设,通过牵头搭建合作平台、师资培训与支援、干部交流与跟岗学习、项目指导等方式发挥区域职教改革发展龙头作用。

    一是牵头组建与运行绵阳职业教育集团。该集团参与单位已经达到221家,集团成为区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立项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建设单位,正在向实体化运行目标迈进。

    二是贯通“本科—高职—中职”纵向发展体系。学校作为四川省首批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院校,与本地两所普通本科院校合作,成功开办材料类和电子类两个本科专业;与20余所中职学校建立了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办学基础好、产业人才需求量大的专业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拓展与本科院校的对口合作,及时调整优化教学计划,增加个性化教学的内容和环节,助力学生升入优质本科院校继续学习,取得可喜成效。1013名2022届毕业生成功升本,占应届毕业生总数的23.67%。

    三是校地共建区域公共实训中心。学校与绵阳市人社和经信部门、中国(绵阳)科技城管委会、绵阳国家高新区管委会、游仙区合作,建设绵阳市公共实训中心,分产业或专业大类在各产业园区内分别布局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学校派出技术团队管理与运营,区域内企业和其他院校根据实际需要共享使用。

    四是校地合作建设社区学院和专门培训学院。学校与所在地游仙区共建社区学院,为社区内的中小学生开展科普教育、组织研学旅行,选派教师定期为社区居民开展党的理论政策宣讲和多种科技知识讲座。与绵阳市退役军人事务管理部门合作共建绵阳市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学院,为回乡退役军人提供有针对性、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培训,助力退役军人顺利再就业和创业。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学院开办以来,已经完成720人次的培训,660余人利用培训学到的技术技能开启了新的职业生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向着“建一流职业技术大学,育一流技术技能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目标不断前进。

    (袁蓉 王荣海)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