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5日 星期二
职业教育也要增强美育意识
张春霞

    美育即终身的审美和情感教育,其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性,培养高尚的人格。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先后出现了多次含有“美”的表述,因此,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产业发展培养有能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也要重视美育的独特功能,着眼学生职业发展以及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提升,增强美育意识,培厚学生成长成才沃土。

    构建“全过程”美育生态,激活学生爱美审美的潜力

    审美活动与技术技能活动有别,审美活动是体验“看不到”的人生意义和高雅情趣,需要通过直接参与审美活动的具体实践来培育;技术技能的结果是做成看得见的物品,但职业教育的对象,人人享有追求美的权利和相关资源供给。因此,我们要将求学者蕴藏的美的本能激活,实施全人教育,营造全过程美育生态,以美育人,全面陶冶学生美德、美感、美养,引导其重塑自信、向美蜕变,在校园里享受人文之美、技能之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职教美育应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德美一体”教学生做人,赢得立身之本。全过程实施“美促四育”,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育美、以美促劳,并推动其进教材、进课堂、进生活、进技能竞赛“四进入”。比如,通过一年一度的“职业教育成果展”等系列赛事,为学生激活发现美的眼睛、鉴赏美的匠心、锻造美的匠艺、传承美的匠魂,有助于把技术的、实用的要求与审美的、情感的、生活的要求统一起来,创造出更具文化和审美附加值的产品。

    构建“全环境”美育校园,激发学生赏美变美的活力

    在校内实施美育不等于开设一门或几门美育课程或讲座,美育应是贯穿第一、第二课堂,有机融入艺术类和非艺术类专业技术课程的“全环境”教育。职业院校作为培育能工巧匠的摇篮,构建“全环境”美育校园,要注重将美育元素融入日常生活、专业岗位、职业场景,营造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将美育元素如糖化水般融入专业课程群,“专美融合”教学生做事,“以美强技”教学生获得立足的一技之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美创素养。比如,开设“新六艺”美育+课程场的“君子淑女成长课”“非遗技艺”特色课程等,在这种浓厚的文化和艺术氛围中熏陶出来的学生,会更有活力和创造力,具有更开阔的胸襟眼界以及更远大的职业追求和更崇高的精神境界。 

    增强“全经典”美育浸润,熏陶学生尚美享美的能力

    职教领域的美育一定要注重加强艺术经典教育,引导学生追求高尚的人格,并重视挖掘中华美育精神,将之融入职业教育,发挥艺术经典不可替代的塑造审美品位的功能,推动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中华美德传承与创新。比如,在“经典诵读比赛”“国学达人挑战赛”“我们的节日”等文化赛事中,加强内容的全经典化渗透,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在艺术经典中陶冶情操,涵养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建立更高标准的审美趣味、格调和理想,产生更高、更深、更远的追求和意识,在美学意义上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搭建“全场域”美育平台,拓展学生创美传美的动力

    学校即社会,社会即课堂,教育在窗外。在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之外,要缩小学校与社会的空间距离,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奔赴纪念馆、博物馆、人类自然遗产地等场域,这些美育的最好场所,聚集了最好的教材,积累了中华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地方优秀文化、先进企业文化,是培育美好、善良、高尚灵魂的最好养料。搭建全场域美育平台,持续推动中华美德、传统技艺“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进社区”,进一步拓展校外美育传承实践基地,同时在校内打造校史馆、艺术馆、产业园以及举办各类论坛、搭建地方文化交流会等提升学生素养、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美创+”实践平台,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第一校园课堂、第二实践课堂和第三空中课堂的丰富美育资源,在参与创美中实现从赏美、享美到变美的生命成长。

    美育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期待职业教育的大美育之树,焕发崇高之美、独特之美。对学生而言,不仅有助于增强专业技能,也能拥有更多精神的追求与收获;对教师而言,美育思维和美育情怀不仅决定着美育目标的更好实现,还赋予了专业有魂、技能有神、职业更美,是美育教师的价值所在;对学校而言,更有助于凝练育人特色,激发活力与动力,满足新形势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新需求,增强地方和区域的认可度、吸引力。 

    (作者系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