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书籍,是精神成长不可或缺的营养品,阅读给每个人带来专属于他的成长体验。一个人的世界或许是座孤岛,但这孤岛却能借由阅读,漂流在知识真理、智慧睿见、人间百态交融的海洋之中,生命也因此具有了无限深度与广度的可能性。
今年,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3月28日,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启动暨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开通仪式在京举行。当前,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正在各地各校如火如荼地开展。
在4月23日第28个世界读书日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不断深化之际,《中国教育报》邀请7名来自全国各地各类学校的学生,写下他们在读书中收获的新鲜感悟,分享他们对阅读的独特见解。春光正好,不负韶华,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编者
儿歌传唱,童心启蒙
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二年级学生 徐瑞谦
小时候,我的摇篮曲是从长辈们给我念传统童谣《千字文》开始的。一年级时,我推开了程宏明爷爷的家门。我在语文书上看到过他的名字,他是我们天津的一位老作家,他送给我一本金波爷爷等共同写的《儿歌三百首》。这是在我生日前一天收到的礼物。
之后,每学一篇文章,我都十分留心课本左下角作者的名字,因为这些文章是作者用心书写的。
到了二年级,我在课本中学了金波爷爷的两篇童话《一匹出色的马》和《沙滩上的童话》。有一天到家,我想起了躺在书橱中的那本《儿歌三百首》。
我迫不及待地一首接一首地读起来。有写山水草木的,也有写鸟兽虫鱼的,还有写云雾晚霞和月亮、星星、风宝宝的,更有写升国旗、爱祖国和中国娃的……
我终于又见到了金波爷爷的作品。我最喜欢的是他写的《小刺猬,买水果》:“小刺猬,买水果,不带篮子不带车,水果堆里打个滚,满身扎的是水果。有樱桃,有草莓,还有小枣一颗颗。带回家,去请客,朋友来了真快乐!”你听,多么押韵啊!你看,多么有童趣啊!你想,当时的画面,小刺猬打个滚就收获了很多水果。
金波爷爷在一首儿歌中提到:“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可贵。”而我感到的是,他们的语言就像金子一样,散发着光芒,给文字插上了爱的翅膀。
渐渐地,儿歌成为了我文学的“启蒙老师”。我走进了儿歌的世界,儿歌也带着我认识了世界、认识了大自然、认识了自己,把文字养在了心里。
我感谢程宏明爷爷给我领进了儿歌的世界。我想问一问金波爷爷:“这么有趣的画面,是如何想到的?”我感谢他们在我的心中种下了文学的种子。
追寻“光明”,向阳而生
安徽省合肥市翠庭园小学五年级学生 钱芷涵
去年生日,爸爸送了一本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打开扉页,我立刻被海伦身残志坚的奋斗历程深深折服。是什么让她追寻到“光明”?
作者以朴实、细腻的笔触,将自己追求光明的一生娓娓道来,作品蕴含着浓浓的情感,充满了写意般的艺术感染力。在黑暗寂静的世界里,她没有逃避、沉沦,而是勇敢地选择了追光而行,以顽强的毅力步入知识的殿堂;她心怀感恩、奉献社会,成为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和慈善家,为全世界的残疾人带来阳光与温暖。
海伦在人生的路上艰难前行,但“希望”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着她奔向光明。作者写道:“我的四周也许是一堵堵厚厚的墙,但围墙里却是鸟语花香,我依然能欣赏到大自然的美妙。”是啊,很多人有明亮的眼睛,但他们只看得到高山险阻,却看不到山巅后一轮喷薄欲出的朝阳。海伦不同,她顽强地拨开云雾,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
如果说希望是指引光明的灯塔,那毅力则为海伦插上了有力的翅膀。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她唯靠触觉,夜以继日地学习,手指硬生生磨出了深深的血痕。“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顽强的毅力能够征服任何一座高峰。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出光耀千古的《史记》,贝多芬失聪后创造巨作《第九交响曲》,脑瘫女孩张梦秋用青春与汗水让国旗在北京冬残奥会上一次次高高飘扬……他们无不像海伦一样,面对命运关上的门,勇敢推开了属于自己的窗。
反观自己,考试失利几次,就会倍感沮丧,学琴练舞也是半途而废,对生活和自然还缺乏感受力、感恩心,总觉得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读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心灵被久久涤荡,幸福健康的我真应该学习海伦的心怀希望、不懈努力、向阳而生,努力让自己长成参天大树,为人世间投下一片自己的浓荫!
浸润生活,充盈精神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六(8)班学生 余佩卓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清华附小书香校园和家庭的影响下,读书如今已成为我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无论在校内还是家里,都有我埋首看书、沉浸其中的身影。
书是知识的海洋。我涉猎广泛,除了学校要求的必读书目,科学类、文学类、历史类等书籍我都喜欢,它们让我在知识积累、思想启迪、文化熏陶等多方面受益,让我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盈。
我爱读书,妈妈平时很爱买书,把书摆在我触手可及的地方。饭后、睡前,书桌旁、沙发上,都是我看书的好时空。有时急于一睹书的全貌,连把“厕上”的时间也利用上了。哈哈!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我看来,阅读,是在与优秀的人对话。从一字一句中,我能体会到其中的思想智慧。比如,《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一书,让我领略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雄才大略。
阅读,是在与优秀文化交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典名著是其中的代表。从《三国演义》中,我认识了各路英雄好汉,刘备的宽厚爱民、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关羽的忠肝义胆、张飞的“粗中有细”,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无比生动传神。
阅读,是在方寸间认识世界。在中华寻宝、世界寻宝系列书中,我“云游”祖国和世界各地,遍览风土人情。
阅读,是在放飞思想的翅膀。我尤其喜欢哈利波特“七部曲”,这个系列我读了不下10遍,人物、情节都烂熟于心。每次读它,我都会被其中一波三折、怪诞有趣的故事吸引,熟知了聪明果敢的赫敏、勇敢无畏的哈利等人物,一次次打开我大胆想象的宇宙。
……
最是书香能致远,唯有读书方宁静。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希望小学生从当下开始、从自己做起,多读书、多思考,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书作为一生的挚友携手相伴,不断从中汲取成长与进步的思想养分。
啧啧有音,流淌千秋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兴中学学生 祁嘉钰
《唐诗三百首》是一条自唐代流淌至今的文学长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可是,这条辽阔的长河究竟要流向何方?
走进有着“浙东唐诗之路”美誉的四明山林,我习惯性打开电子地图,眼前闪烁着那些“旅行胜地”。我幻想自己是万里遐征的徐霞客,苦苦寻找智者留下的踪迹:“那些隐藏了智慧与壮志的胜地究竟在哪儿?”直到捧起《唐诗三百首》,方才明白我要找的可能并不是一两处景点。
唐诗就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它源自殷商甲骨,流过《诗经》,穿过《离骚》,在大唐的宽阔河谷激荡,缓缓进入浙东四明这片山林。当清风吹拂书页,忽而狂客贺知章的脚步闯入视野,他正带着金龟换酒的恣意,夹杂着乡音吟诵“春风不改旧时波”;忽而李白上前劝我樽酒论文,他正指着“四万百千丈”的天台山,邀我一同激扬文字;还有陆龟蒙、岑参、刘长卿……原来,他们都和我并肩立于这山巅,眼望沧海桑田,思考着怎样改换世界。
蘅塘退士的书阁里,不止藏着浙东诗路,更有神州大地数不尽的山川。大唐的诗人存于“羌笛孤城”里,存于“黄河白云”里,存于“空山新雨”里,存于“酌酒花间”里。这些并不是旅行达人笔记中的景点,而是诗人们眼中的星空、心中的韬略、脚下的热土。千年前的诗人,用最精妙的语言,把思想和情感镌刻在山川之间;新时代里,这些诗歌又和着山林的鸟鸣松涛再度响起,激励着吾辈传承发扬——这就是诗歌的力量!
轻轻合上书,四明、雪窦、天台,剡溪、鉴湖、曹娥,鲈鱼、莼菜、春笋,四月芳菲的动人色彩已铺满面前……这片浙东大地上被唐人诗情所点亮的坐标,遥遥地显现着,却仿佛并不那么模糊不可及了。
“这条长河,将在我们的脚下流淌千秋……”
红楼一梦,阅尽人情
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高一学生 廖书卉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翻开红楼一书,千般绣像现于纸面。儿时读红楼,只道是爱恨纠葛与儿女情长;年岁渐长再读红楼,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盛衰荣辱的变迁中见世事沧桑,感曹公满纸血泪心酸。
我爱黛玉冠绝群伦的诗才与不入流俗的孤高,矮纸斜行中她用孱弱之躯撑起高贵的尊严。我爱宝钗静水流深的沉稳大气,在千红万艳的大观园中,她自有风骨。我爱湘云“是真名士自风流”的豪爽,爱探春凛然不可犯的自尊……试想,若非为封建时代所限,这些红楼女儿们该创造出一个怎样斑斓璀璨的天地!
“《红楼梦》往小了读,这是一个院子里的儿女情长;往大了读,这是一个朝代的盛衰兴亡。”
儿女情长是从宝黛爱情中得以窥见的。黛玉作为绛珠仙草的下世凡身,注定与宝玉无缘,但她对纯粹爱情的向往一如扑火的飞蛾,如此决绝。在充满条框囹圄的时代,又有多少女子能自由而独立地奔赴所爱?这便是黛玉的痴,明知无果却愿为之百折不回。反观宝钗,处世通达,深谙世故,才志高远,善于为人,洞悉荣华富贵背后的复杂人情,她又怎会不知宝黛二人终难成双?虽知二人彼此心许,奈何自己身受礼法束缚,肩负家族使命,实难以一己之力选择命运。宝钗固然得到了与宝玉的婚姻,却也不过成为管理家族的工具。
宝黛爱情终结了,一个家族没落了。无数繁花锦绣,都将于历史的长河中坠落。四大家族之悲,无疑给红楼一梦增添了历史的厚重,还有一抹来自渺渺鸿蒙中无法挣脱的宿命感。
大观园里的一切,明明已知是注定的结局,而女儿们却仍于红楼中绚丽地绽放,哪怕转瞬便要凋零。而历史长河中,繁华散尽,又是谁留下痕迹?
读不尽千古红楼,悠悠一梦。梦醒楼空,当下的我们,唯有热烈,唯有热爱,方能不负芳华。
栖遑之中,寻得宁静
浙江大学求是学院2022级本科生 张心可
在信息横流的现代社会,拥有越来越多“短平快”的社交方式和娱乐方式。但在碎片化的娱乐之外,我仍然保持阅读的习惯。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读书所需的耐心和恒心,阅读带来的智慧和知识,让我们变得从容谦逊。
合理的计划能够助力阅读。伴随智能设备的普及,书籍的载体和人们阅读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平常我会采取电子书和纸质书相结合的方式。书籍的内容较为复杂,我就会选择纸质书;而需要出行时,则会选择电子书。
不同类型的书籍也有不同的阅读方式。而相同的是,当我开始阅读一本书时,会先浏览一遍目录,厘清作者的写作框架,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将每一章节的大意标注在对应的标题旁。专业书的阅读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可以在短时间内集中地获取较高密度的信息。对于此类书籍,我会每天规定一到两个小时的空闲时间进行集中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画出关键词句,每读完一章就立即概括关键知识点。而散文类型的文章可以在感受整体氛围的同时,适当摘抄一些用词精确、语义精妙的语句,以供反复品味。对于其他类型的书籍,我也是不求全精,但求涉猎,以广见闻。
阅读与学习一样,都是伴随人一生的事情。或许在午后闲暇时,伴着流动的日光阅读一本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在奔忙的人间寻得片刻宁静。又或许在异国他乡阅读到史铁生先生《记忆与印象》中的那句“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也能感受到些许慰藉。或许这就是阅读的意义,透过沉默的文字,我们可以见到眼前未能见到的景色,了解不同人的想法,难以遣词的话能遇到贴切的表达方式。在栖栖遑遑中暂时停下奔忙的时钟,给自己一个遇见自己的宁静之地。
建筑之美,匠心独运
厦门大学建筑系博士研究生 王长庆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的作者是建筑界的前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楼庆西先生,主要研究内容涵盖了中国乡土建筑与中国古代建筑装饰,曾出版多部以中国古代建筑为主题的著作,始终致力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普及。
这本书主要以建筑类型作为线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宫殿、寺院、园林等各种各样的中国古建筑,也分析了中国古建筑的结构体系、装饰、色彩和象征。最后一讲介绍了中国古建筑研究的一代宗师——梁思成先生,本书作者楼庆西老师正是梁思成先生的弟子。
在《中国古建筑二十讲》这本书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古人卓越的营造技艺和非凡智慧。比如山西五台山唐代佛光寺大殿,它是我国迄今留存下来最早的木建筑之一,四层栱木层层挑出,“使大殿的屋檐伸出墙体达4米之远”,舒展壮阔,气宇轩昂。我也曾实地到访佛光寺,一下车就直奔高台上的大殿,那巍巍盛唐气象让我感到震撼,也感慨这座一千多年的木建筑历经岁月与战火,终于还是留存了下来。
当下,我们身边的现代建筑已经与中国古建筑有很大差别,但今天我们对美好人居环境的塑造、对高品质建筑空间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古人是心意相通的。在阅读《中国古建筑二十讲》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思考,在当时的技术背景下,古人如何更好地满足生活需要。比如在没有自来水和地下排水系统的情况下,水利专家郭守敬通过勘察地形、引水入泊、开河设闸、道旁筑渠等方式,成功解决了北京城的用水和排水问题。这种细致的调查研究、精巧的构思规划、踏实的措施执行值得我们借鉴,并运用到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