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8日 星期二
高校“大思政课”建设重在精与实
田苗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一论断为各级各类学校开辟立德树人新路径、探索铸魂育人新办法指明了方向。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使命责任重大、教育主体庞大、受教人群巨大、育人场域广大,唯实唯精,方能做好新时代高校培根铸魂大文章。

    所谓“实”,即强调高校思政工作务必立足实际、真抓实干、注重实效。

    一是立足校情挖掘特色思政素材。“大思政课”赋予高校思政教育更大的空间度量,高校要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基础上,结合自身培养目标、发展定位、办学特色、文化传统等,系统梳理出校本思政教育特色内容,用以充盈和完善思政课教学素材。

    二是真抓实干建设课程思政。要在做好思政必修课的同时,深挖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等各类课程的思政内涵,打造多学科同向育人的系列思政选修课,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同向同行。

    三是统筹结合强化育人实效。要着眼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安全稳定、队伍建设、评估督导等基本要素,加快推进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确定“大思政课”建设路线图,明确任务台账和时间表等,压实责任,落实举措,凝聚强劲育人合力。

    长春理工大学依托鲜明的光电特色、国防特色和深厚的军工文化传统凝练形成“理工精神”,创新性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打造“学习筑梦”系列思政选修课,着力构建符合校情、协同联动的“大思政”育人体系,扎实推动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

    所谓“精”,即强调“大思政课”建设务必精心谋划、精耕细作、精益求精。

    一是精心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织紧织密思政育人网络。一方面要坚持拓宽思政课程群外延,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其他各类课程中,构筑课程思政育人新生态;另一方面要将思政思维贯穿于高校各项工作事业之中,努力形成“教师人人懂思政、校园处处是课堂、学生时时受教育”的“大思政”育人氛围。

    二是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全力以赴打造“大思政”名师精课。建好“大思政课”,必须摒弃贪大求全的固化思维,要把功夫用在精雕细琢上,既要打造人无我有之“特”,更要力求人有我优之“精”。首先,要锻造一支本领过硬的师资队伍。着力提升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政素养,重点抓好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和其他教师思政融通能力建设:思政课教师要精修细研、学深悟透,融会贯通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精髓要义,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其他教师要立足本职抓思政,力争在教学、管理、实践、服务等所有与学生有交集的环节中融入理论知识、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同时,要选树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骨干标兵,通过设立名师工作室、传习所等,带动高校思政育人水平整体提升。其次,要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类型丰富、示范性强的“大思政”精品课程。不断优化“大思政”课程体系,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围绕“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实效性”总体要求,贯通“三个课堂”,统筹运用科学系统的理论阐释、生动具体的实践情境、灵活多样的网络赋能,为思政教育强定力、增动力、添活力。

    三是久久为功谋长效,精益求精筑牢育人根基。“大思政课”建设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根本大计,势必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不能满足于一时一事之功效。高校要突出思政工作的先导地位,不但要下好“大思政课”建设谋篇布局的先手棋,更要坚持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打好跟踪反馈“组合拳”,用好考核评价“指挥棒”,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唤醒学生的领悟力、内驱力、执行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高校作为人才聚集和科技创新高地,务必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胸怀“国之大者”,抓实抓精“大思政课”建设,着力培养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基垒台。

    (作者系长春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