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济南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秦晓春教授课题组与清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隋森芳院士课题组合作,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Structure of the Acidobacteria homodimeric reaction center bound with cytochrome c”的研究论文。早在2019年,秦晓春教授就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期刊上发表了“绿藻光系统I超分子复合物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水下绿色植物的捕光机制,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秦晓春教授是济南大学实施高层次科研提升工程以来教师队伍中涌现的杰出代表。济南大学积极构建科研创新体系,组建大团队、构筑大平台、争取大项目、创造大成果,加速提升学术创新水平,努力成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高地。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定了“一二三”发展思路和“四五六”战略部署。实施高层次科研提升工程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完善科研管理体制
学校围绕省“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等行动计划,积极推动重大课题“揭榜制”,同企业合作设立一批科技攻关项目,推动平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提升教师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能力。建立重质量、重创新的科研评价考核体系与资源配置机制,支持教师和学术团队承担更多重大科研任务。探索实施项目“包干制”,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赋予科研项目负责人更大的自主权,引导教师从重视数量和指标转向重视质量和贡献。
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
学校主动谋划布局各类国家创新平台,力争在新型建筑材料、精细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培育或参与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实现学院和学科领域省级平台全覆盖。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交叉融合领域科技攻关,凝练人文社科主攻方向和特色领域,重点培育一批基础深厚、优势明显的原创性项目和重大成果,争取实现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和国家科研奖励的新突破。
科研工作捷报频传
科技获奖取得新突破。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标志性科技奖励培育申报和成果转化工作,持续推进科技成果集成创新,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22年,济南大学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获奖级别和数量创历史新高,实现了连续三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首次获得国家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与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一等奖的突破。另外,学校还获得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优秀项目全部三类奖项,获批建设16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3名教师获得第十二届山东省青年科技奖。
省部级及以上重大重点标志性科技项目再创佳绩。2022年,学校坚持聚焦标志性重大重点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3项,省海外优青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2项、优青项目2项,省重大科技创新科技示范工程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1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项,立项经费2458万元,立项数和立项经费较2021年分别增长52.94%和75.95%;年度主持省部级及以上重大重点标志性项目11项,较2021年增长22.22%;年度纵向科技立项总经费较2021年增长38.02%。
高水平论文和顶级论文数量持续增长。2022年,学校发表科技类高水平论文1426篇,较2021年增长4.8%;其中重要学术期刊论文307篇,较2021年增长12.5%。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斐然。2022年,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项。承担横向课题119项,到账经费大幅度增长。获批省级人文社科科研平台5个,出版学术著作15部;发表高水平论文92篇,其中7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路也教授获鲁迅文学奖、丁玲文学奖。《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期刊高质量发展建设项目”A类建设单位,被EBSCO学术数据库收录。
未来五年,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时期,也是济南大学第四次党代会之后落实“一二三”发展思路、走好学校新发展阶段开局的关键时期。济南大学科技处处长颜梅说:“我们要自觉对标对表,抓住关键、主动作为,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着眼我省优势产业集群,整合资源要素,彰显学校特色,找准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切入点。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为服务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济南大学的科技创新力量。”
(刘珂珂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