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学院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强化科教融汇,形成了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品牌,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明显提升,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河南省本科高等学校智慧教学建设示范校、河南省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河南省文明校园标兵等诸多荣誉。
构建与地方产业结构高度契合的学科专业体系
紧紧围绕地方产业链、创新链和河南省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及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学校本着“对接产业、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形成品牌”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大力推进学科专业建设,重点支持机械、电气、电子等优势学科专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材料、电缆工程等特色学科专业,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制造等新兴学科专业。加快新工科专业建设,现有37个本科专业中,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省部级特色、示范专业18个,83.8%的专业与河南省主导和新兴产业相匹配,新工科专业占比达64%。由于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契合度高,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在河南省就业的毕业生达65%。为更好地服务万亿元产值的电线电缆产业,学校设置了电缆工程本科专业,河南电缆企业80%的技术厂长或技术部主任为学校毕业生,为线缆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建立与地方产业发展态势相吻合的现代产业学院
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学校深化产教融合,坚持以“育人为本、服务产业、融合发展、共建共管”为原则,积极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企业服务等,与百度、卫华、远东电缆、宏发股份等30多家企业共建了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电缆产业学院等12个集“产、教、研、创”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共同成立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导委员会,出台了《学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制度,在专业建设、基地共建、校企共管等方面探索企业参与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加快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课程内容与从业技术、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科技研发与企业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实现了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搭建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
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对接当地产业链和创新链,探索技术联合攻关新模式,为企业破解发展中的难题,着力将学校打造成区域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先进技术创新转移与服务基地。
一是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学校与新乡市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共建了新乡市机电装备科技协同创新创业中心,与企业联合共建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为校企协同创新提供了研发平台。
二是校企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学校积极选派博士服务团和骨干教师深入合作企业开展横向研究和技术攻关,与河南矿山起重机等138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与新航集团等企业签订103项横向研发合同,合同金额5000余万元,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300多项,助力心连心化工、胜华电缆等多家企业技术升级,有效提升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校企共享科技创新成果。校企联合授权发明专利110余项,向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40余项,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成果入选《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等等。
引进与学校学科专业匹配的生产性企业
学校秉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优良传统,成立了校企联合办学董事会,董事单位汇聚了区域知名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材料等企业117家,为加强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提供了良好平台。
一是引厂入校,助力企业提质升级。学校提供生产厂房,引进了年产值6000万元的岚峰机械和年产值2亿元的万新电气两家生产性企业,在校内设置了智能化、可视化、自动化生产线,为机械、电气、电子专业类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平台,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水平显著提升。同时,依托学校的学科专业、科研平台和高层次人才等优势,助推万新电气等企业产品技术升级,万新电气已成长为年产值达4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二是校企合作,打造校内高水平教科研平台。天利热工、绿丰环保等15家企业将研发平台、中试基地建在学校,华为、许继等企业与学校共建了20多个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的校内实验室,校企技术人员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学校获批30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制定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8项,解决制约行业企业的关键技术问题32项,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形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贯彻落实“学生中心、协同育人、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持续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强化校企“双主体”育人,以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开发了110门课程,共同编制了23部教材。强化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比例不低于30%;把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明确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和新技术类课程占总学分比例不低于10%。校企共建了一批集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于一体的教学实践平台,形成了功能集约、开放共享、高效运行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打造了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科研教学平台,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全过程、多平台和多形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项300多项。学校工科类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拥有授权专利43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850多项;优秀校友胡超强拥有授权发明专利89项,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2亿余元。学校成为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成长为行业领军人物和企业技术、管理骨干,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就业好、好就业”成了学校工作的一张亮丽名片。(河南工学院党委书记、校长 陈丙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