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2日 星期三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惠州大亚湾小学
“美好教育” 诗意前行
何冰森 黄国成 吴剑锋
追“足”梦想
“艺”彩纷呈

    万物向阳而立,教育向美而生。近年来,坐落于深圳与惠州交界地带的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惠州大亚湾小学(以下简称“华中师大亚湾附小”),矢志不渝践行“用美好的教育创造教育的美好”的办学理念,从文化育人、课程育人、协同育人等维度持续发力,培养健康、自信、好学、友善的“美好少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成功实现了附近适龄学生从“有学上”向“上好学”的转变,成为群众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凝聚共识·培育“美好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根与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需要大力推进学校文化体系建设。华中师大亚湾附小领导班子根据校情积极探索路径,经过一轮轮“头脑风暴”,提炼出四个字——“美好教育”。

    华中师大亚湾附小的“美好教育”理念是对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直接回应,是对惠州“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的城市精神及华中师范大学“忠诚博雅、朴实坚毅”育人精神的进一步凝练和传承,是对素质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的延伸和拓展,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文化支撑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切实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定下了基调。

    具体而言,学校的“美好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促进师生主动、全面、个性发展;注重优质均衡,致力于让每一名学生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强调多元主体,致力于家校社协同共育;积极面向未来,致力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校师生。如何让学校文化融入师生血脉,化为师生发展的“精神之钙”?

    建构宣传是基础。首先,确定围绕“美好教育”办学理念建立以“一训三风”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体系;其次,组织教职工学习讨论,写入学校发展规划,达成广泛共识;再其次,通过在教室和走廊悬挂相关办学理念条幅、开展相关主题班会、拍摄反映“美好教育”理念的育人短视频、发布微信公众号推文等方式,让“美好教育”理念具体生动地走进师生的心田。

    活动内化是重点。在教师层面,通过宣读“誓言”、举办“做‘美好教育’代言人”等活动,强化教师对“美好教育”的认识。在学生层面,广泛开展“童心向党”歌曲比赛、“学先锋做先锋”志愿服务、“一起向未来”开学典礼、体艺节、科技节、劳动节、读书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加强对“美好教育”的体验。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推动“美好教育”理念与校园活动的深度融合,学校还推出了独具特色的“美丽心灵春夏行”主题活动,主要包括“美丽心灵阳光行”“保护地球接龙行”“读书滋养心灵行”,分别从自我、自然与社会三个维度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引领其享受教育的美好。

    评价引导是关键。“美好教育”理念要想深入人心,离不开评价的激励和牵引。学校在教师工作评价中,不仅关注教学能力、师德师风等硬性指标,还注重师生关系、教学理念、责任担当等软性指标,激励教师为学生成人成才而教、为丰盈个体生命而教。在学生评价中,不仅有常规的期末学业等级评价,还有过程分项评价,如各项竞赛表彰和“六美少年”(美心、美智、美体、美趣、美行、美言)评比,更有“文明小学生”“美德少年”等综合性评价。通过多元评价,励其所行、长其所能,让每一名学生都出彩。

    守正创新·培养“美好教师”

    近年来,学校秉持“美好教育”的价值追求,主动作为、锐意改革,多维度发力,建强教师队伍,以“美好教师”成就“美好教育”。

    搭好齐心班子。因合作办学的现实需要,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分设。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全面工作的作用,保证正确的办学方向,引导干部教师奋进,保障各项工作落实。校长坚持党的组织领导,坚持组织原则,重大事项与党支部书记先沟通再决策落实。党政志同道合,形成了齐心协力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校级干部带领中层干部坚持“五项修炼”:常怀忠诚之心,把忠诚于党深植于教育;常怀仁者之心,把服务师生践行于始终;常怀公正之心,把公平正义落实于工作;常怀锐气之意,把作为担当贯彻到实际;常怀求真之意,把实事求是贯穿于创新实践,实施人性化管理,让师生倍感幸福美好。

    做好示范引领。学校领导班子坚持用“分项竞优”引导教师创造美好教育生活;用“每月反馈”引导教师做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用“育人故事”带领教师积极正向关注和思考;用“同伴经验交流”启迪教师寻找“例外”解决问题;用发展性分项评价激励教师通过“小改变”带动“滚雪球”效应;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展示教师持续进步的风采。

    厚植高尚师德。以“信守誓言 阳光向美”系列师德教育为引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建设“德艺双馨、求精求美”的师风。组织开展“博学雅行 大道至美”读书分享、“教师素养”分组赛、“美好教育”案例征集、讲红色经典故事等一系列活动,铸“爱生”师魂,立“敬业”师德,提“博雅”师能。

    坚持培训赋能。学校实施素养提升工程,带领教师通过摩课、模课、磨课、悟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了强化培训实效,学校还为不同水平、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教师“量身定制”了专属培训计划,大力推行“青蓝工程”,助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建立名师工作室,引领骨干教师走向卓越。此外,学校还坚持落实“人人周周研讨”教研制度,用“上、评、研”提升落实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的水平。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推行“三级集智”备课制,每周做到时间、地点、人员、内容、流程、任务“六落实”,切实凝聚集体智慧,打造高质量课堂。

    推进课题研究。学校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勤思考,根据发现的疑难问题,持续开展“用得上”的课题研究,以研促教、以研促学,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例如,在“双减”背景下,作业的设计尤为重要,学校发起教师作业设计比赛,鼓励教师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切实增强了教师作业设计的科学性、生活性、差异性、多元性、创新性。

    做好精细服务。学校相信只有美好的教师才能教出美好的学生。要让教师深切感受教育的美好,学校首先不仅要帮助其在专业成长上下功夫,还要在生活中积极为其排忧解难,使其能安心、静心、舒心从教。例如,通过各种渠道帮助新教师解决住宿问题,尽量减少教师多余、过重、过多、过剩的非教育教学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各类教师团建活动,让教师充分感受教育生活的美好。

    “五育融合”·构建“美好课程”

    课程是落实育人目标的主要载体,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为此,学校的整个课程体系,都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而设计,致力于构建“美好课程”体系,助力“美好教育”落实落细。

    课程体系美好。学校在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开好地方课程的同时,还把体现地域特点、发展学生优势的校本课程纳入日常课表,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多元成长需要。此外,学校还基于“五育融合”理念,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有机融合,建立了独特的“四维”“美好课程”体系,具体包括以“身心健康”为核心的美体课程、以“完善人格”为核心的美德课程、以“宽基赋能”为核心的美智课程、以“创新实践”为核心的美雅课程,充分发挥了课程的系统育人功能。

    课程内容美好。目前,学校已经开发了心理团辅、体育、音乐、美术、文学、书法、编程等32门校本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主报名选修。其中,沙画是最受学生喜爱的校本课程。目前,已有50多名学生的沙画作品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其中14幅沙画作品被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永久收藏,指导教师王丹萍荣获广东省首届“许钦松乡村美术教育奖”。为了进一步优化沙画课程,王丹萍去年申报课题“小学沙画艺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成功立项惠州市“十四五”教育规划课题。

    课程实施美好。学校认为美好的课堂应该呈现出多样性、自主性、灵活性等特征,大力推动课程实施变革,让课程实施变得趣味盎然。如,在“我们的节日”序列课程中,引导学生体验优秀传统习俗,交流感受;在“暑假寒假生活指引”课程中,让学生按主题自主规划安排寒假生活,在自主探索中发展核心素养;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专项团辅、研学拓展、情景剧创编等,真正让学生感受教育的美好。

    协同共育·打造“美好生态”

    学校是文化育人的主阵地,家庭是品德教育的主战场,社会是实践教育的大舞台。要想打造美好育人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家庭、社会缺一不可。近几年,华中师大亚湾附小从体制机制入手,整体构建家校社一体化工作体系,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美好教育”生态。

    组建“三个机构”。组建由书记、校长、中层干部、年级组长组成的“协同育人”领导小组,家校社协调员是秘书长;组建由学校、家长、社区代表组成的“教育联盟”,协调员是联盟主要负责人,代表学校整合各方教育资源;组建由各班家长代表组成的家委会,协助家长学校管理,组织家校共育各项活动,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进行家校工作沟通。

    建设“三支队伍”。建设家校社共建学校管理队伍,确保各项工作与学校工作保持一致;建设三级(校级、年级、班级)家委会队伍,确保协同共育工作落实;建设家庭教育指导团队(专家、骨干教师),确保队伍素养不断提升。“三支队伍”密切协作,一起做学校品牌的宣传者、改革的参与者、资源的开拓者、教育问题的应对者。

    举办“三级培训”。给干部增慧,鼓励干部学习政策、理论,掌握工作策略,更好地服务与督导;给教师赋能,让教师明确自己在家校共育中的职责任务与途径方法;给家委会导航,指导家委会正确、有效地开展工作。通过“三级培训”,让“三支队伍”在教育理念层面达成一致,为形成育人合力奠定思想基础。

    优化“三项制度”。学校依据《家委会工作章程》,先后健全了家委会(家校社联盟)工作制度、家长学校管理制度、家校社沟通工作制度,有效明确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责任边界,顺利推进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育人,切实保障家校社工作常态化运行。

    建好“三种基地”。建好学校的家委会工作室,密切家校沟通;建好社区的“家长学校”,定期上好家长课程,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科学育儿;与社会组织共建社会活动基地,为学生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此外,学校还注重利用“惠家教”APP、微信公众号、班级群等网络工具开展线上家校课程、宣传学校育人理念、为家长答疑解惑、发起在线共读活动……线上线下密切联动,实现家校社同频共振,让教育真正发生。

    数字赋能·奔赴美好未来

    “美好教育”是面向未来、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部分,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学校积极拥抱变化,大力推动教育数字化。

    助力教师发展。办学之初,学校就实现了信息技术“班班通”。教师充分利用实施省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契机,向数字资源要课堂效率,成效显著。教师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利用丰富的在线资源库提升备课水平,利用数据反馈不断优化教学,利用音频、视频营造课堂情境,利用闯关游戏激活课堂活力……让教学变得更加精准高效。此外,教育数字化还能有效消弭教育鸿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华中师大亚湾附小长期借助网络和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共享集体备课和教研,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保障了教学质量。

    赋能学生成长。首先,让学生管理更高效。“亲爱的同学们,上午放学时间到了。请关灯关电关窗门,排队下楼靠右行……”“校门周边不逗留,摊贩零食不闻问,防范溺水牢记心,河塘岸边切靠近。”这是校园内每天都会自动响起的广播提示语,安全、卫生、文明、礼仪等教育引领依托教育数字化融入学生日常。教师还能借助相关软件,远程关注教室学生活动,防患于未然。其次,让课堂教学更多彩。比如在沙画课程教学中,教师利用技术手段将形、声、光、色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多感官的综合体验中充分感受沙画之美;在语文课上,教师利用技术手段创造生动的情境,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数学课上,教师利用技术手段直观化、形象化地呈现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最后,让校园活动更智慧。如去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学校举办第八届“美好童年记忆”之艺术节“喜迎二十大,唱支歌儿给党听”班歌比赛,通过视频号直播,让师生、家长能够便利地在线欣赏。

    “‘美好教育’,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未来,华中师大亚湾附小教育人将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新需求、新期待,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美好教育’中遇见美好未来。”校长罗晓说。

    (何冰森 黄国成 吴剑锋)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1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惠州大亚湾小学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3-04/12/08/ZGJYB2023041208_b.jpg 08 中国教育报 9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