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07日 星期五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培育“一型两化”特色 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王加青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原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创办于2004年2月。201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转设并正式更名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同年9月,学校成为湖北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高校,并开始以“应用型、国际化、个性化”为人才培养特色,着力避免高等教育同质化、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矛盾,推动新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转变。

    多年来,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以全面服务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走出了一条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化、个性化发展的“武工院”模式。

    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新赛道上探索新航向、在专业建设上注入新动能,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雄厚的人才基础,是新时代赋予应用型高校管理者的新命题。

    作为湖北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高校,学校以产教融合为突破点,不断加强建设实践育人体系,将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和人才链、价值链联结贯通,积极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生态。

    通过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工作,学校创造性地研发了“六个融合”+“六个联合”的“六+六”协同育人模式,探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高等教育创新、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需求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新样本。

    “六个融合”指积极融合国家发展战略、融合地方经济发展、融合实践教学、融合社会资源、融合乡村振兴、融合产业学院,“六个联合”即校地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发课程、联合搭建实习实训平台、联合推动就业创业、联合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

    利用“六+六”协同育人模式,学校、地方政府部门、企业、行业等各方资源都参与到学生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的成长过程中,让人才培养真正满足社会和企业所需,实现校企共赢的育人目标。

    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办学格局,积极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通过对接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学校紧扣产业发展脉搏,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建设了计算机信息类、会计金融类、艺术设计类、教育服务类四大专业群,聚焦国家战略和地方重点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

    学校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工作。2022年,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共计获批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4项,年度获批项目总数创历史新高,居同等高校前列。这一数据,既彰显了学校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领域的良好发展态势,也对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体系、加强实践育人环节、构建创新创业育人环境等起到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学校将继续以项目建设为依托,深入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将企业、产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打造国际化特色

    促进内涵发展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之下,走国际化道路成为应用型大学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路径之一。通过集合世界一流名校教授、国内外名企,整合多国地理人文及其他社会领域相关知识,学校有机融合“线上名校课程+小班教学+跨境实习”等多维度模块内容开办“云游学课堂”,让学生在体验西方高等教育的同时,感受世界多元文化,开阔学生视野和思维。

    举办“视界决定世界”国际线上教育展,让学生足不出校,享受优质国际教育资源。近年来,学校通过网络“连线”英国伦敦艺术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20余所世界名校进行直播推介,加深专业认同感,引导学生树立更明确的目标,并做好学业生涯规划,帮助每一名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学校十分注重国际化的学术氛围,以“海外名师大讲堂”为主线,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先后邀请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英国创意艺术大学、加拿大卡普顿大学、韩国西江大学等国外院校的教授来校讲学,带动学校教师与国外院校教师在相关专业领域互动交流。“海外名师大讲堂”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提升了学校的竞争力,也促进了学校内涵式发展。

    学校定期举办联合国人口基金UPower计划,选派优秀学生赴北京、上海参加由联合国人口基金举办的培训。他们深入社区、进入企业,多方面认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并结合实际响应联合国人口基金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

    推荐学生志愿者参加各项国际会议和国际赛事。2020年,学校选派10名学生参加由世界金融论坛主办、金砖智库和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世界金融论坛武汉峰会暨第三届世界金融论坛”活动。在与国际金融学术专家面对面交流的同时,学生们通过国际化的舞台,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通过搭建海外深造平台,链接海外高校资源,助力学生牵手世界名校。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学校先后有70余名学生进入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卡迪夫大学,加拿大卡普顿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等名校继续深造。在实现学历升级的同时,他们也在跨国教育的平台上,用孜孜不倦的求学进取之心,展现着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为树立大国形象贡献力量。

    构建个性化体系

    培养应用型人才

    通过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实现应用型人才个性化培养。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校从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禀赋出发,推出了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个性化发展四平台与思政课、语言课、身心健康、创新创业、通识素养、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与专业拓展(方向)课、特色课程等九大模块相结合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同时,对大学英语课程分层分类教学,体育课程实行项目式教学。

    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对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探索。近年来,学校推行了“1+X”培养模式,“1”为学历证书,“X”则代表各类职业技能证书,所有学生均可自主选择专业成长方向。开通学分置换渠道,保证“条条大路通罗马”。依托学校创新创业、志愿服务、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等品牌优势,设立综合素质学分,激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文体竞赛、社团活动、科学研究等活动,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绩效为中心”。

    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极大激发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潜力。在“立德 博学 笃行 创新”的校训精神指导下,武工院学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充分彰显了当代青年大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奋笔书写了一幅幅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壮丽篇章。

    学校圆梦计划团队,用照片传递温暖,历时8年,为全国30多个地区1400位老人拍摄5万余张照片。3月15日,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节目以《志愿圆梦 用光影留住最美“夕阳”》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对团队成员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给予肯定。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近年来,学校毕业生群体中,涌现出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董骞、湖北省就业创业先进个人汪生轩、武汉市大学生创业先锋韩康、中国(福州)设计杰出青年陈锋锋、湖北新闻奖获得者古幼新、“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钟经以及湖北省“长江学子”朱久虎、阳杜辉、李龙等一系列先进典型。随着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日渐成熟,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也成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成长的一方“沃土”。

    得益于“一型两化”的创新性办学理念,近年来,学校品牌与特色日益彰显,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先后获得了“湖北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湖北省双学士学位授权单位”“湖北省大学生征兵工作突出高校”以及武汉市“平安高校”建设示范单位等荣誉。

    个性化的培养体系,极大激发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潜力。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学生在国家、省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1000余人次。第三方调查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至今,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从2020年的80.99%增至2022年的87.51%;毕业生受到普遍赞誉,企业满意度综合评价均值常年在90分以上,位居同等高校前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多年来,学校不断加强顶层设计,砥砺奋进,积极探索规模与内涵协调发展的办学道路,目前已取得一定的办学成果。学校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建成湖北一流、全国知名的多科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以国际化和个性化为特色,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有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常务副校长 王加青)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