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健康医学院(以下简称“上健医”)是一所上海市属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学校秉承72年办学历史,坚持“健康促进的使者,白衣天使的摇篮”和“医疗器械工程师的摇篮”的薪火传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整体生态理念为先导,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师资”,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经过多年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了独具上健医特色的“三全育人”体系和“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师思政、学生思政”相统一的“大思政”格局,唱响了“三全育人”协奏曲。
以整体生态理念着力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合理的制度安排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诸多要素构成一个良性运作的生态链,不仅产生“1+1>2”的整体合力效应,而且将重塑有机体素质功能,实现机能整体跃升。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上健医始终坚持从整体生态学视野审视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2018年12月,学校出台《上海健康医学院思政领导体系和工作体系整合方案》,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下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师思政、学生思政一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结合校情、学情、社情和世情,学校以市级共享育人基地和示范学院建设为带动,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以“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建设为目标,制定了《上海健康医学院“三圈三全十育人”实施方案》,统筹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育人资源,建设了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十育人”工作体系,挂牌周浦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基地,面向周浦学区15所大中小学发布“5+20+X”课程清单,加大内容供给、主体供给、资源供给力度,构建了内外贯通、协同联动、同向同行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夯实了思政教育效能基础。
以现代课程观积极推进“大思政”课程供给侧改革
现代课程观强调在活化教材资源的同时,教育者要具有课程开放意识,积极有效地将相关教育资源纳入课程建设视野优化整合,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提高教育效能。
学校坚持以现代课程观为视野,积极推进“大思政”课程供给侧改革,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综合素养课程为支撑、专业教育课程为辐射的大课程思政体系,建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程群。马克思主义学院确立了“6+1+X”的课程建设总思路:6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按照“一门课、一个实践基地、一个实践教学品牌”“三个一”模式建设;1门思政选修课“人民健康”按照“理论—实践—教材—网络”“四位一体”模式建设;“X”是指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面向全校开设若干门人文社会科学和通识教育选修课。
文理教学部与之相呼应,结合自身实际,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将生动鲜活的健康中国实践成就和“医者仁心”先进事迹纳入课程,构建起以通识教育基础课建设为基础、核心课程为扩展、拓展课程为延伸、讲座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为补充的通识课程体系。三年来为学生开设拓展课程共计20门,涉及科学素养、人文精神、生命教育、医学人文、抗疫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诸多方面,大大拓展了“大思政”课程视野,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
坚持德育为先打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金课”
高校思政教育不是思政课教师的“私务”,而是所有任课教师的“公责”。学校积极推进主渠道教学改革创新,对标“三圈三全十育人”,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按照“坚持在改进中加强”的总体要求,加强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落细落实思政课具体责任,打造思政“金课”,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与之同向同行,2021年,学校出台《关于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专项调研和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专项培训,全面落实所有任课教师的“公责”。学校通过创建“云思坊”课程思政平台,精准滴灌,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形成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课堂形态。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学校高度重视凸显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特色,让“医者仁心”成为医学生人才素养的核心要素,依托500多门课程思政课程、11个“云思坊”,围绕“厚德至善”“健行康民”两大课程模块建设“德之本”“善之道”“美之至”“思之敏”“识之博”“行之健”六大课程群,在着重培养医学生健康医疗“硬知识”的同时,建设培育医学生人文情怀的“软实力”通识课程,面向全校开设“医学人文导论”“人文与医学”“医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概论”等通识选修课程,不断推动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打造“名画中的瘟疫史”“健康之美”“护士人文修养”等健康医学人文类“金课”,多门课程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以思政教育“大课堂”强化学生职业使命感
学校善用社会大课堂,聚焦小课堂,衔接大社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卫生检疫教研室的教师将小课堂与大社会相对接,提升课堂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教师杨万龄将“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进展”第一课的主题定为“传染病疫情下的营养与免疫力”,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疫情形势,对疫情的病原体、发生和发展有准确的医学认知和自发的思考,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为人类健康服务中去。教师那立欣将“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进展”第二课的题目定为“健康中国”,向学生介绍国家“健康中国”规划和行动计划,重点关注与专业密切联系的“国民营养计划”,让学生将自己的专业紧密融入国家卫生健康工作,强化学生的职业使命感。
把困难当教材,让经历成财富。结合学生生活实践,免疫学教师不失时机地将思政融入理论知识的讲解,将价值引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教师李佳的“生物材料检测”课程除了在课前加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安全专题”外,还在课程内容“标准物质的分类及其应用”中融入了相关知识。植爱国情,担报国任,让价值引领“新”起来,让专业知识“实”起来。不仅向学生传授医学科学知识,传递严谨的治学态度,更让他们铭记肩上的使命与担当,引导他们将“小我融入大我”,健康中国,建设有我,让职业使命“明”起来。
以“医者仁心”让“人民健康”成为医学生终身的追求
从2017年开始,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秉持“健康”理念,以思政理论课的改革创新为抓手和突破点,全力打造“健康版”的思政课程体系,不断实现理论先导和实践探索的有机结合。在思政系列课程中,融入对“人民健康”的理论学习、历史回顾和改革探索的内容,引导学生不断理解“人民健康”的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在打造上海高校“中国系列”课程中,学校的“人民健康”系列专题讲座课程非常有特色。这一课程以“人民健康”为核心,建成“人民健康”主题开放式思政课程包,包括校领导在内的多名校内外专家与教师共同参与,构建了思政课程“大师资”队伍。讲座紧扣时代主题、紧扣学校实际、紧扣“学生为本”,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打好了鲜亮的思想政治底色。
学校不断完善融入医学人文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持续优化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人文类课程显性化,为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工程奠基导航。以培养人类健康的守护者为目标,积极探索通识与专业相融合、健康与人文相结合、多学科领域相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厚德至善”“健行康民”人才理念贯穿整个课程建设。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品牌培育导向,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和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等与学校“实践+人文DNA双螺旋结构”的人才培养理念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以“博物馆”“主题展”“大师剧”为主要形式的健康叙事实践,建立了现代医学教育博物馆、“从赤脚医生到全科医生”新时代基层卫生主题展馆,先后举办了“白衣碧血,御敌针刀——抗战中的医者”“上海医学院校的西迁之路”等6场主题展览。以扎根上海乡村的“赤脚医生第一人”王桂珍为原型打造了原创舞台剧《飞扬的蒲公英》。搭建学生、医生、护士、患者、家属、社区多重叙事主体沟通交流的桥梁,开启了特色“分享知识、传播文化、践行育人、服务社会”的育人路径,达成了以上海城市精神和海派文化底蕴为文化观照,围绕“馆”“展”“剧”多媒态、交融性的沉浸体验,落实扎根学校、进入课堂、走进医院、影响社区、服务全国的育人目标。
(李兆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