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30日 星期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汪明
快乐成长。视觉中国 供图

    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论·教育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我们党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践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对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确立了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基础和行动指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我们党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践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对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彰显了教育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教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三大核心内涵。人民性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引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对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更高要求。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把教育为人民服务作为教育的宗旨写进党的教育方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不断推动教育事业实现从普及到提高的飞跃,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教育和生活的需求与向往。新时代新征程,应聚焦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好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对发展素质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命题,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对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遵循,是教育的核心。尽管教育在百年党史不同时期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在教育方针上总体呈现出立德树人的时代性主题。新时代新征程,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对促进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成效、畅通向上流动通道,必须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教育体系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承载,是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载体与依托。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着力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相适应、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加速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与质量的提升,保障人民群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不断取得新进展。

    加快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是未来教育体系发展的方向。坚持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相互结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为每个个体生命成长发展的各个阶段提供各种教育机会。加快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值、互认,实现各类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多维度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加速实现教育普及与质量提升。随着教育普及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要适应人民期盼和发展需求,巩固提升普及水平。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真正让教育改革发展为民造福,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

    发展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我国首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最初主要是针对基础教育领域,要求更加全面而有效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提出“发展素质教育”与早期提出的“实施素质教育”,在根本任务和价值使命上是一致的,都是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青少年素质,但在新时代赋予了新内涵。

    构建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有了新的变化,一是从解决“应试教育”所产生的诸多问题转变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围绕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时代新人的要求,推动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改革创新与提质升级,并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进核心素养、学科素养在课堂教学和校内外教育中落地生根。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以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和抓手,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新时代,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需要各主体协同发力,加速破除“五唯”的顽瘴痼疾,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近年来,教育领域已陆续出台幼儿园评价、义务教育评价、普通高中评价、特殊教育评价等配套文件,教育评价改革向纵深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素质教育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要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和考试方式,强化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导向作用。

    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要求着力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健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公平保障体系,建成中国特色的学生资助体系,充分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政策导向。在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教育公平的内涵和实现机制亟待升级,不断拓展教育公平的广度和深度。

    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公平。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意味着公民享有公平的入学机会、教育过程中受到公平的对待、教育结束后能够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随着教育普及化发展,教育公平意味着教育要充分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让人们过上美好生活。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关键是要确立让所有学生在发展水平上都达到基本标准,科学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完善督导评估制度,落实督导检查问责机制,确保所有的学校都达到基本质量标准。

    实行有差异的教育质量公平。教育公平最终要实现不同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需要进行不同的资源分配即实施补偿性公平和差异性公平。一方面,根据每个弱势群体的特殊情况提供补偿性教育,如为贫困儿童、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提供特别帮助等,做到“补偿性公平”;另一方面,针对个体差异尤其是先天差异区别对待,如为身体残疾、智力低下、智力超常等儿童提供个性化教育,做到“差异性公平”。差异性公平的实质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精准提供个性化教育和超常教育服务,从而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