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
春华秋实满庭芳 栉风沐雨砥砺行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创新“两型三维四驱动”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张勇

    为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使人才培养适应创新型社会建设的需要,2018年以来,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导向,构建并实施了“两型三维四驱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发挥专业主体作用,强化学生自主选择,突出就业创业导向,重在创新能力培养,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两型三维四驱动”中的“两型”是指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其熟练掌握从事专业社会服务和社会生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型人才,使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掌握基本的创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开拓性创业实践或岗位创新。

    “三维”是指学校为实现上述目标,构建的“点—线—面”三维育人体系。“点”是要抓好知识讲授课堂、实践体验课堂和活动竞赛课堂。“线”是完善三组课程,即通识素养类—专业平台类—岗位技能类课程、职业认知类—职业体验类—职业胜任类课程、创业基础类—专业创业类—创业实操类课程。“面”是实施三个方案,即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教学质量提升方案和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方案。

    “四驱动”是指为把“点—线—面”三维育人体系落到实处,学校采用的培养路径,即:融合驱动下的课堂革命、创新驱动下的能力聚变、协同驱动下的资源整合、开放驱动下的行稳致远。

    融合驱动下的课堂革命

    学校充分尊重学生兴趣与职业岗位需求,采取多课程融合、多课堂融合、多媒介融合的方式,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学科基础、鼓励多元融合、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多课程融合,就是通识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融合,在本科生院开设“创新创业基础”等通识基础课程,把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通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等融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无处不在”和“无微不至”。其次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鼓励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创业教育的内容,对现有专业课程进行综合改革,充分发掘已有专业课程中的创业元素,引导学生基于自身专业知识背景去发掘创业机会。再其次是融合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开展示范课和教学案例评选活动。同时,学校确立了15门课程作为校级课程思政建设孵化项目,“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数学素养”荣获吉林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项目。

    多课堂融合,首先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设置8学分的必修性创新奖励学分,同时明确规定学分认定与学分置换等内容;任课教师在专业课中发起成立第二课堂活动小组,如讲课技能小组、科研小组等。其次是线上线下课堂融合,让线上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与线下教师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做好知识点的衔接。再其次是“五育”课堂融合,开设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探究,通过美育、体育类课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与体魄等。

    多媒介融合,即高效利用“强智”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大数据监控、调度和统筹教学全过程;建立“猿圈”题库信息管理系统,公共课全部实现教考分离、上机考试、集体阅卷等考试全程管理;开发“校友邦”实习实践管理平台,掌握学生实习实践情况、教师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实现共享、合作等。另外,精选课程优选名家,将在线课程引入教学全程,以任务为驱动开展混合式、探究式、合作式等研究型教学方式;建设智慧教室、录播教室等智慧空间,积极参与微课、慕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动课堂革命。

    创新驱动下的能力聚变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学校从顶层设计开始,就明确统筹规划了全员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格局。

    发挥创新创业引领作用。积极组织大创项目申报工作,近5年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0个,省级项目273个。“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获批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课程。毕业生王欣、谢秋斌获吉林省“双创之星”称号。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中获得省级奖3项,在全国大学生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中获得省级奖项7项;在省级“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1项、银奖5项、铜奖6项;在省级大学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

    发挥基地平台孵化作用。2018年以来新建各级各类实习实训基地100余个,目前实习基地总数达到260余个,充分发挥各专业优质实习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荣获“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奖”,黑龙江省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基地入选首批全国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同时,和四平广播电视台、四平市博睿幼儿园、四平叶赫那拉实习基地、四平职教中心、梨树职业高中等多家学校及企业协同开展实习、实训工作,其中四平市博睿幼儿园成功获批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依托省内外优秀实训基地,开展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创业的一站式服务。

    强化实践实训的应用实质。建立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完整实践教学体系;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另外,“双师”共育实现课岗融通,先后邀请企业家、专家、行业领导等来校开展创业专题讲座;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双师型”“双创型”教师队伍建设,每年支持10名教师接受企业培训,到企业实践锻炼。学校实训平台全部向师生免费开放,为学生开展实习实践活动提供重要支撑。2018年,学校成立博达志远电子商务创业园,并获得创业促就业专项资金50万元,专项用于学生创业实践。

    协同驱动下的资源整合

    学校积极推进校地协同。2020年和四平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签署校地人才合作协议,扎实推进各师范类专业与四平市教育部门、中小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三位一体”联合培养机制,构建课程开发、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人才培养共同体,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挖掘地方教育资源,引导大学生自觉传承红色文化精神,管理学院学生党支部被评选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校企协同搭建发展共同体。学校积极鼓励各专业与企业联合,深度参与制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开发课程资源,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共同体。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开展“3+0.5+0.5”校企合作新模式;“软件项目管理”获批省级校企共建课程、吉林省“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学校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培养链、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和就业链有机衔接。传媒学院、数学学院和国内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校家协同深化互联发展。辅导员教师定期利用网络对学生家长进行云家访,建立起良好的家校关系;集中或分散走访经济困难家庭、单亲家庭等特殊家庭,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或帮扶措施。将考试学业情况及时告知家长,校家合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安排导师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和学生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在校遇到的生活方面的问题。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促进同学间的交流,让学生在校因为同学间的互帮互助与教师的关心呵护而感受到家的温暖。

    开放驱动下的行稳致远

    学校重视文化浸润,注重文化底蕴建设、文化主题创设和文化特色彰显。通过校训石、宣传栏、雕塑、校园广播、校报等媒介,将“敬业、守正、创新、奋进”确立为校园主流文化,充分诠释“博学致用,达人至远”的校训,高度弘扬“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营造行业文化,开展“行业、企业专家讲学月”“企业文化体验月”“优秀毕业生经验介绍月”等活动,共聘请校内外专家讲学50余人次,优秀毕业生经验介绍100余人次,企业文化展示90余场。打造品牌文化,开展职业文化节、技能展示及竞赛,组织各类技能展示活动。如文学院举办的“说课大赛”、学前与小学教育学院举办的手工教师职业技能作品展示、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举办的以“探寻宇宙之神秘,认识自然之奇妙”为主题的客房服务技能展示活动等,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性与过硬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

    加强与国际、国内高校开展校际合作,和加拿大开展“中加班”;和泰国博仁大学签署本科“2+2”双学位及“4+2”本硕连读等国际合作项目协议;和日本广岛大学签署实施“森户高等教育3+1”、师生互访、科研学术交流等国际合作项目协议;和韩国顺天乡大学、湖西大学、江原大学三所大学签订公派语言交换生合作协议书;和俄罗斯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东北联邦大学开展留学合作等。

    鼓励学生走进社区实践,构建“专业服务+服务专业”的服务型实践模式。深入农村乡镇、城市社区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普及宣讲活动,包括公益志愿类活动,如为烧伤夫妇街头募捐、为自闭症儿童义卖捐款;扶贫教育类活动,如前往叶赫镇砬子沟小学为孩子们捐赠文化用品,建立文体中心;紧扣时代主旋律的红色教育类活动,如与梨树县蔡家镇睿鹏红色文化主题博物馆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认可,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85%以上,生源质量和录取分数逐年稳升,在吉林省民办高校中名列前茅。2018年以来,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比赛、程序设计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60余项,通过、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也明显提升。学校获得国家“大创项目”院校和吉林省高等教育研究基地等数十项国家、省、市级别荣获。

    未来,学校将更加深入和广泛地推广课程改革,为莘莘学子筑梦,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让教育教学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校长 张勇)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