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龟老师12·L号行动》 程玮 著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
在咖啡馆阅读《海龟老师12·L号行动》(以下简称《L号行动》)时,本应被调成飞行模式的手机忽然震动起来,看到来电者名字的那一刻,我不禁产生了一种恍惚的宿命感。来电者正是我当年在甘肃定西常川村希望学校支教时的校长。我们已经多年未联系,没想到却在我读这最后一辑“海龟老师”时突然打来。
一通电话,勾起那一年艰难却又无比温馨的时光。挂断电话的那一刻,我忽然懂得了为何程玮要将这本《L号行动》当作“海龟老师”系列的“压卷之作”。
“海龟老师”系列小说以儿童视角书写当代儿童的校园与家庭生活,在前十一部中,作家带领我们完成了对儿童的从“看”到“看见”,看见时代图景中的儿童处境,看见儿童与成人世界那道若即若离的壁障;同时也引领我们“听见”,听见儿童无声的呐喊、内心波澜壮阔的热盼,尤其是对于成人世界、对于成长的诸多疑问。
而当我们打开《L号行动》的那一刻,会不由自主产生一种恍然之感。原来,程玮的写作志在更远处。她笔下的“海归老师”那样地个性鲜明,甚至是格格不入,又那样地令孩子们喜欢;他对于教育现状、对于儿童世界有着如此多的别出心裁,如此多的大胆设想与实践,他的想法做法那样“别有意味”,引人深思。他的独特魅力,在于他的与众不同,他是归来者,也是破局者,他是文学鉴照到现实中的“这一个”。而当作家把细细的故事“蛛网”收束之时,其更为深邃的意旨才洞现开来,其书写的远不止儿童,更不仅仅是写一位魅力非凡的青年教师,她以文学的笔触深挖的是教育的深层疑难及其攻坚之法。在雷老师奔赴西藏的片刻,作家才悠悠道来:他不是“这一个”,他是“我们”。
我们深入去分析“海龟老师”,会发现他的全部与众不同都源自于他对于童心切实的体察与呵护,且采用一种非典型的表达形式——与孩子们在一处。他深知华夏文明之所以传承不仅是因为有着一套极其牢固的“关系”,即师生之间代际差异的伦理关系。在如师如父,师命难违的“道德”规训中,师生间完成着建立在无私传道与躬身受业理念下的口传心授。而作为留学归来者,他也熟谙西方的鼓励式激发与心灵呵护的教育理念。作为一名“归来者”,他试图以自身的实践去完成两种教育形式优长上的互促与共融。这是故事的缘起,也是作家创作这套系列小说的缘起。
到西藏去支教,在故事中是雷老师的选择,他“要让西部的孩子们也能接受到东部孩子们的教育”。而在故事外,则标志着作家给予读者的一种提示,更有意义的“归来”,是回归到更能发挥价值的地方,因为每每这些地方都是充满了艰难与挑战的,这更需要勇气,需要智慧。
程玮的不同之处在于,她没有着墨于分别时的不舍,没有泪洒当场的“动人画面”和一番带有“教育意味”的“最后一课”。她把“故事之外”拆散于“故事之内”,极大打开了文本的张力。当孩子们纷纷表达要跟随雷老师去西藏的时候,雷老师公布了自己的“L号行动”,让作为绝对“专家”的孩子们帮他找寻带到西藏去的零食,他告诉孩子们,要让西藏的小朋友也永远记得“童年的味道”,那是汇聚着酸甜苦辣的“丰富的味道”。
“找味道,送味道”,是一个多么美好,又是多么具有象征意味的行动啊,这个行动的提出,再次标志着雷老师的“与众不同”,他并没有以“付出者”“救赎者”的身份自处,更没有高高在上的怜悯与忧思,他做的仍旧是为孩子那别无二致的童年“辩护”。西藏是西藏孩子们的家乡,他要让孩子们阳光、快乐,向着未来自在生长。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生观的树立。所以“L”不仅仅是孩子们解读的“零食”的“零”,“雷老师”的“雷”,还是“去爱”的“爱”,是“归来”的“来”,“未来”的“来”。“海龟老师”用“L号行动”告诉我们,种子是这样萌发的,“教”是这样“育”的。原来,不知不觉间,一场阅读已经让“这一个”变成了“我们”,我们都是多莱,是雷老师,是千千万万受教育者与教育者。我们读到的就是“我们”。
写到此,忽然就想起那还不算遥远的岁月,我也曾带着高原上的孩子们在黄土高坡上“找春天”,我也曾让他们写过“我的家”,也曾把大白兔奶糖塞到孩子们的嘴巴里,然后在零下20摄氏度的操场上与孩子们一同奔跑。雷老师将会遇到什么,他或许不知道,但我知道,就比如——如何使用旱厕,如何引燃炉子,如何解决孩子们手上的冻疮,如何不被前所未见的淘气男生气哭……但我相信,雷老师一定有办法,毕竟他经验丰富嘛!
(作者系天津市作家协会文学院签约作家、评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