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谷物烘干机破碎率高的问题,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机械工程系与潍坊友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发挥山东省工业设计中心这一协同创新平台优势,设计开发了一套应用于大型塔式烘干机的气流循环输送系统,共同申报立项山东省农机装备创新研发计划项目“气流循环低破碎5HYL-35批式循环(混流式)干燥机”。项目样机通过山东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鉴定合格,经专家鉴定,成果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近3年,学院发挥协同技术创新攻关优势,为10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改造、新产品与新工艺开发、技术服务,服务区域企业转型升级,打通科技成果落地和科研反哺教学“最后一公里”。
聚焦区域产业
系统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学院以“双高计划”项目建设为引领,服务区域新旧动能转换,顺应区域产业发展要求和科技发展趋势,面向区域中小微企业,坚持以应用为主的科研导向,以平台建设和团队建设为支撑,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聚焦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技能传承和成果转化等科研功能定位,发挥平台资源聚合优势,瞄准智能制造、纺织服装、生物化工等技术方向,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区域新旧动能转换、行业提质增效、企业转型升级。
聚焦研发方向
加快打造技术创新平台体系
学院聚焦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与“立地式科研”需要,打造“四级四类”科研平台体系。建有国家、省、市、校等各级平台66个,包括国家协同创新中心两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一个,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山东省高等学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新技术研发中心等22个省级科研平台和1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突出平台功能定位,分类建设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技术技能积累平台、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四类平台。强化校企协同共建科研平台,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近5年,新增投入3500余万元,建设虚拟设计技术研究中心、人工智能视觉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智能检测与智能制造实验室等科研平台。
聚焦激发活力
持续优化技术创新体制机制
学院推进科研“放管服”改革,完善技术创新与服务体制机制,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修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管理办法等,扩大科研人员经费使用自主权,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创新科研评价办法,完善科研评价体系,突出科研在服务社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加大科研绩效在教师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将教师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成果转化等方面业绩纳入绩效评价指标,建立以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成果转化效果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完善以贡献为导向的科研项目经费绩效激励办法。
聚焦能力提升
引育结合提升科研团队水平
学院通过内培外引、优化组合等举措,提高科研团队水平,促进科研能力持续提升。围绕科研项目要求,推动科研组织模式变革,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导向。学院层面统筹各系部学术组织,构建纵横交错的矩阵式学术组织结构,聚集优势,协同攻关。近年来,学院引进博士28名,柔性引进泰山学者、产业教授等高水平人才26名,柔性引进山东省高水平科研团队两个,吸纳来自行业头部企业研发人员35名,提升团队科研能力。开展科研团队培育计划,根据研究领域对科研和技术服务团队进行重组升级,新组建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智库咨询等团队22个,入选山东省科技部门科技专家等入库专家90人次,科技人才库建设成效凸显。近3年,学院立项科研项目500余项,其中省部级项目47项,到位经费3000余万元,授权发明专利78项。
聚焦科教融合
创新英才培养新载体
学院以科教融合为载体,创新实施“产学研一体、职场化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科研反哺教学计划,推进专业智慧化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引导教师以实战项目提升研发能力,积累可转化的项目库,将承担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及成果转化等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融入课程和教材,升级教学内容,推动科研活动与教育教学形成良性循环;鼓励学生直接参与教师技术创新与社会服务项目,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设知识产权学院,强化“双创”教育,支持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双创”实践。近3年,8500余名学生直接受益。科教融合、产学研一体,推动学院成规模培养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郑德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