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4日 星期五
如何答好英语“阅读与表达融合”题型
刘莹

    ■高考典型试题评析

    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一直以来都是高考英语的“重头戏”。2022年全国高考英语试题,阅读题以传统的语篇阅读“四选一”和句子还原“七选五”等选择题为主。书面表达包括应用文写作、故事续写、看图写作、概要写作等。而北京卷近两年在“书面表达”第一节采用了阅读表达类题型,这种将阅读与书面表达有机融合的考查方式着实“亮眼”。

    其实早在新世纪初,就有湖南、山东、上海、天津等省份采用这种更为开放的阅读回答问题的方式,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用英语回答问题,既考查了阅读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下面以2022年高考英语北京卷第三部分第一节的书面表达题为例,从考查意图、题目特点、作答技巧等方面对此类题型作简要分析,希望从备考策略上为中学教师提供参考。

    明确考查意图,把握题目特点

    该阅读短文是一篇记叙文,讲述的是15岁的发明家和创业者汤姆发明了一种名为Fun Bottle的杯子,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健康和便携的果蔬饮品,并将部分售卖所得用作慈善的故事。题目要求考生阅读这篇短文后,用英文回答问题。不同于客观选择题,该题型需要学生在准确理解和把握语篇意义的基础上,形成语句精准表达,从多角度、多层面考查考生通过阅读获取有效信息、合理处理信息并将其转化为书面表达的能力。

    具体来说,该语篇对标高中英语学业质量水平二,涉及“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两大主题语境,涵盖“生活与学习”“做人与做事”“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等主题群。以“创新与创业意识”为切入点,贯穿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生活态度,优秀的品行、正确的人生态度,公民义务与社会责任,公益事业等内容,内容丰富且背后所传递的主题意义深刻,但文章的主旨往往不在文章中直接表现,需要考生通过人物、事件来提炼,对考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该语篇属于选择性必修课程中记叙文语篇类型,考查考生对这类写人记事性语篇结构特征和语言特点的掌握,特别是对该类语篇的必要组成部分和可选组成部分、各组成部分的顺序以及相应的词汇知识、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本文主人公是一位外国同龄人,需要考生在了解中外文化差异与融通的基础上,理解其行为和观念的表达,涉及到对语用知识和文化知识的考查。在语言技能方面,语篇兼顾对考生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的考查,需要考生判断和识别书面语篇的意图,获取其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及相应的支撑论据,并能够进行准确、流畅、得体的书面表达,陈述事实,阐述观点,表达情感态度。

    语篇后是四个问题,其中前三题是细节理解题,无字数限制。第四题是开放题,要求作答字数在40字以内。具体题目见下图。

    前三题都是侧重于对文本细节的考查,但是第三题又不同于前两题的呈现方式。第一题和第二题分别是关于“what”“where”两个细节问题,考生参照文中内容进行简单加工后回答即可;第三题是请考生圈出一句话的错误表述之处并进行解释,考查难度增大。考生需要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辨并排除掉句子中的干扰信息,还要给出合理的解释。第四题更为开放,要求考生列举一个或几个关于主人公的优秀品质,并阐述为什么认为这些品质对我们而言很重要。本题答案不一,且文中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考生结合个人理解和经验进行理解、分析、阐释与评价,考查考生对语篇背后所传递的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真正理解与准确表达,是对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等核心素养的全面考查。

    做好语篇研读,精准表达意义

    研读语篇就是要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进行深入的理解把握。考场上,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考生需要将日常学习中关于语篇研读的策略、方法和技巧学以致用。

    首先,要快速浏览题干,预测考查方向。例如,四个问题都是围绕汤姆进行设问,可以预测本文是围绕主人公汤姆展开的;然后圈出四个问题的疑问词“What”“Where”“Which”“Why”,明确设问的类型和考查的重点;同时,圈出题干中的关键词“witness(目睹)”“Fun Bottle(一款水杯)”“donates(捐赠)”“qualities(品质)”等,以便快速在文中进行定位。

    其次,要快速阅读语篇,了解文章大意。一是找到主旨句。主旨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文章首句“Tom,a 15-year-old inventor and entrepreneur…”就明确了主人公Tom的多重身份:15岁的发明家和创业者,之后的文段就此展开。二是明确语篇类型。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包含着六要素(When,Who,Where,What,Why,How),有着其独特的文体结构和语言特点。快速阅读后发现,本文层次分明,按照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正序”结构。首段描写背景,第2—4段讲述故事主线,末段阐明重大意义。语言上以一般过去时为主,多用动态强的行为动词。这样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快、更准地厘清文章的人物关系、事件逻辑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再其次,要对照题干要求,加深细节理解。通过题干中的关键词,再次阅读文章,找出四个问题在语篇中的答案定位句子分别在哪一段、哪句话。

    最后,整合已有信息,精准进行语言表达。虽然在文中找到了对应的答案,但是照抄原文是不行的,还需要考生精准回答问题,避免“答非所问”。例如,问题二的正确回答应:“Tom got the idea from observing his mum make healthy fruit 

infusions but then struggle for a take-along option.(汤姆看到妈妈制作健康果汁却无法随身携带,由此获得启发)”。可是,很多考生仅是照搬原文回答到“observing his mum(看到妈妈制作健康果汁)”即止,其实还需要考生再往前找寻一句,将两句话进行概括整合,这就需要考生真正读懂原文、理解语篇。问题三中,考生需要对加工转化后的表述进行“挑错”并指出错在何处,只有准确地理解替代词、同义词的含义,以及句型变化所带来的信息移位问题,才能找出真正影响意义的错误之处。问题四没有固定的答案,考生可以重点抓住末段所传递信息,例如文中提到的关键词“humble(谦虚的)”及之后的关键性论据,再如汤姆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发明创造,说明他身上所具备的“insight(洞察力)、perspicacity(睿智),、creativity(创造力)”等特质。其为慈善机构捐款这一行为可看出他的“kind(善良的)、warm-hearted(热心的)”等。考生需要联系自身进行分析判断和迁移创造,阐述为什么认为这个品质很重要。同时,还应关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包括语法结构、词汇丰富度和准确性、连接词的使用等。

    实践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课堂教学,促进核心素养有效形成

    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语言能力是考查的首要方面,同时,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贯穿在考生对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中。为在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提出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明确教师应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视角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整合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素材,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新闻、散文、诗歌、广告、访谈、议论文多种类型的语篇,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语篇“是怎样写的”或“如何组织的”,帮助学生掌握不同语篇的特定结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式,有助于学生对语篇意义的整体把握和快速理解。同时,这些语篇涉及的话题应与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逻辑相贴合,在涵盖“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语境的同时,可以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阔学生视野。

    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语篇背后所承载的主题意义和育人价值,学生对主题语境和语篇理解的深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语言学习成效。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语篇“写了什么”或“说了什么”,也要聚焦作者或说话人“为什么写”或“为什么说”,思考作者意图和语篇需要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感知并理解语篇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策略运用。教师在活动组织过程中,一是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链的方式引导学生概括、分析、推理、论证、评判等,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培养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运用英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二是应关注读写结合策略的应用,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跳读、略读、精读等阅读策略,以及如何在理解语篇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合理的观点、正确的价值判断,并进行精准、连贯、创造性的书面表达,实现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的紧密结合。

    (作者单位系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