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产业转型升级、RPA财务机器人、数据挖掘和电子票据等“大智移云物区”新技术的普及,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前瞻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与会计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荆门职业学院根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和考核内容引入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努力做到课证融通,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筹教学组织与实施,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构建“课岗赛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课岗赛证”融合是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将必要的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专业素养融汇而成的,适应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学院积极实践以“课”为基础,与“岗”“赛”“证”联动。关于“岗”,将智能会计核算和分析技能培养与智能会计职业岗位能力提升相融合,持续适应职业能力发展要求;关于“赛”,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及教职员工参与各级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相关竞赛;关于“证”,将会计专业“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评与专业课程充分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针对“1+X”考证工作进行周密部署和安排,精心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响应国家职业教育的新政策,根据《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对传统会计专业进行了职业教育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将“财务大数据基础”“RPA财务机器人开发与应用”“大数据财务分析”和“1+X”证书培训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做到课证融通,以证促教、以证促学、以证促建、以证促改,将“1+X”课程纳入课堂,精心组织教学,并从宣传发动、组织报名、考试编排、设备和网络调试、实施考试等方面认真筹备,确保认证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近年来,学院大数据与会计专业“1+X”财务共享服务技能等级证书考试通过率达90%以上,全国“1+X”证书考试基本全部通过;学院还推行了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实施了“1+X”学习成果转换办法,为增强学生考证积极性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夯实“1+X”课证融通理论根基
“1+X”课证融通的根基是课程设计与建设,也是人才培养的项目载体与教学依据,在培养学生通用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建设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专业课程及拓展学生的能力边界,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特点,对相关课程进行不断的完善。学院在充分研究确定大数据与会计“1+X”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与优化。首先,针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需求,修订了“会计信息化”“大数据财务分析”等课程标准,力求将“1”的知识目标与“X”的技能目标相融合,并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师资建设及相关实训设施等,促进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教学成效。其次,学院根据学生及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特点,组织相关骨干教师参与编写相关专业教材,力求将前沿的行业知识和能力需求融入其中。
优化“1+X”课证融通的实训环境
“1+X”课证融通推动了校企协作的深化,也为改造与升级实训环境提供了条件和更加具体的方向。学院基于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需求,建设了包含财务大数据基础、RPA财务机器人开发与应用、大数据财务分析、管理会计、纳税申报及会计信息化模拟实训室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实训中心,财会模拟实训室配备有CAMT会计实务手工实训专版、爱丁学生派平板电打传票器、单据码本等,能够很好地满足高职高专学生会计手工账模拟实训操作和会计竞赛的需要。信息化会计模拟实验室配备有完整的会计信息化实验操作系统,均配置财务软件专版,满足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和参加竞赛的需求。
培育“1+X”实践教学“双师”团队
“1+X”证书制度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师而言是一项新的挑战。培养兼具优秀教学能力和卓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养及考评能力的教师,对指引学生尽快成长、尽早掌握会计专业技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学院一方面鼓励相关教职员工参加“1+X”证书相关学习和考试,获取相关师资认证,同时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选派教师学习“X”证书相关的前沿信息。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根据《荆门职业学院“青蓝工程”实施方案》,学院启动了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结对的“青蓝工程”,79名青年教师与41名指导教师举行了拜师仪式,并签订“青蓝工程”协议书,实现师徒双方互勉互进。学院还成立了14个名师培育工作室,83名教师入选名师培育工作室核心成员,学院将名师培育工作室建成教师成长的“孵化器”,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邓艾青 邹灏 王义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