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一直是素质教育的推行者,与此同时,青岛二中也一直取得了很好的高考成绩,很多人理解您“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做了很好的平衡”,但您认为这是个误解,该如何理解? 孙先亮:真正的教育者,应当始终坚守教育理想,就是把素质教育作为自己的教育追求。我做校长20多年,素质教育不只是自己的理想,更是一种责任。坚持一个信念,比拥有一个信念更加困难。做一件事吻合素质教育不难,难的是把素质教育融入人的灵魂,塑造成为学校的文化。多年的素质教育,不仅让学生的素质发展获得很好的基础,也保持优异的高考成绩,这让人们误以为我“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做了很好的平衡”,我不赞同这样的说法。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站在素质教育的角度,设计教育行为,那么就能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真正尊重人、激发人和发展人。应试教育是对传统教育中所有弊端的概括,是被教育界否定了的、不符合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模式。素质教育并不否认应试,应试也可以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则是完全对立的。可以说,真正的素质教育与应试升学是可以平衡的,既保障素质教育,又能够提高应试升学水平。 记者:近几十年,素质教育一直在影响中国基础教育的走向,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素质教育?为什么一些学校仍避免不了落入应试教育的窠臼? 孙先亮:素质教育从理念提出到实践探索,进而上升为国家决策,已经有20多年了。这些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始终在进行着较量,个别区域和学校在探索素质教育,但往往面对很大的压力,难以产生强大、持续的影响。许多学校期望做素质教育,但短期内看不到效果,反而被家长和社会指责。 我认为,素质教育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主动发展。而应试教育之所以积重难返,其原因在于:客观上,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而以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教育评价,长期制约着基础教育;主观上,素质教育始终没有一个准确而完整的内涵界定,导致人们对素质教育缺乏科学的理解,将素质教育理解为跑跑跳跳,忽视个性能力和素质等的培养,从而将素质教育与考试升学对立起来;政策上,一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政绩观出现偏差,单纯用名校的录取率来衡量和评价学校;环境上,舆论宣传不能正确理解和引导素质教育,简单地用成绩衡量办学水平,把时间作为衡量提高成绩的唯一要素。发展素质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综合发力,标本兼治。 记者:据您的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动力对学习效果起着关键作用,而在现实中,一些学生习惯于顺从成年人的管教,不再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以至于有些学生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后就失去了继续奋发图强的动力。学校应该如何保护、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孙先亮: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是自我意识不断觉醒、个体潜能不断释放的过程,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其成为一个主动思考、持续发展的人。但当下教育中“圈养”的管控模式,让学生只能在既定的教育框架内、单一的知识学习和分数追求中完成学业。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要尊重学生,理解其具有人格尊严、内在潜能、个性特质和发展需要,创造让学生的内在素养自由绽放的触发条件。真正支持学生自主发展,让学生在尊重他人、自主选择、自主负责、自我约束的基础上,自主决策、自主实施、自主调节、自主评价,只有解放学生,才能让学生拥有发展的主动权。 记者:20多年来,您在推动学校各项改革中有没有遇到阻力,是怎样化解的? 孙先亮: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家,“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任何遵循教育规律的改革创新,都是在挑战传统教育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必然要与各种陈旧的教育认知对抗,遇到阻力是必然的。多年来,我做教育就是带着各种质疑和压力前行的。能够让我始终不渝坚持下去的,最重要的是一种信念——做教育要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担当使命。 教育要面对各种复杂的环境,考验着教育者的智慧。化解矛盾,就是满足需要,平衡各方利益,所以我所做的教育就是让学生真正快乐地学习与发展,喜欢学校的教育文化;让家长满意,自己的孩子有很好的成绩,考入理想大学;让国家和社会满意,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一方面,我汇聚各种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我把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益作为主攻方向,潜心研究教学改革,以心理学、脑科学等为基础,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引导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最少时间确保教学质量,为素质教育赢得时间和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