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周刊·教育科学
2023年03月16日 星期四
教育优先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周洪宇

    全国两会已经胜利闭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回顾和总结了过去一年和过去五年工作,并对今年政府工作提出建议。从总体上看,政府工作报告涉及教育篇幅之大、文字之多、内容之丰、数据之详,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审议期间,代表们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不少修改建议,与教育相关部分亦有增补和修改。3月13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强调,“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次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及修改,突出释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和有力支撑,教育优先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总体来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教育部分有四个明显的特点。

    体现党的二十大精神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涉及教育部分的内容及修改,体现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体现了党的二十大精神。

    比如,在回顾过去一年和过去五年工作的就业部分提及“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民生保障部分提及“免除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2022年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并允许延期还本”,在稳就业时谈到“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工作”“实施高职扩招和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累计扩招413万人、培训8300多万人次”,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时强调“深入实施产业、就业、生态、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帮扶,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重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选派用好医疗、教育‘组团式’帮扶干部人才和科技特派员,推动脱贫地区加快发展和群众稳定增收”。教育部分则用大篇幅强调了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从教育投入保障、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教育成就。这些成就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新征程我国教育事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所作的不懈努力,也深刻体现了党的二十大精神。

    报告在对今年政府工作建议的教育部分,新增“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表述,这句话非常重要、非常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放在教育部分首句,当作教育工作的统领和抓手,凸显了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贯彻落实。

    与此同时,在对今年政府工作建议的教育部分,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后面,增加了“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一句的体现。报告不仅把内容补充进来了,还用了“推进”一词来表现落实的方式与力度。另外,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深化全民国防教育”的部署。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修改时,在“加强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建设”后面,专门补充了“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我们目前面临着不安全不稳定的严峻国际环境,国家安全、国防安全是当前的重要工作。“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就要让全民以及全体学生都具备国防意识,形成应有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此作出直接回应。在工作回顾的教育部分增加了一句“提升青少年健康水平”,放在“持续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前边。这句话正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体现,它强调“五育”并举,要重视体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持续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全民健康,强调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强调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修改中,有一个新的提法——深化体教融合,强调体育与教育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凸显了对于体育的重视,强调了体育事业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指明了未来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具体路径。在具体实践中,要调整专业化竞技人才培养模式,与学校体育教学有机融合衔接,既让青少年把身体的底子打好,又让体育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要通过体教融合的方式,培养更多全面发展、专业能力突出的各类体育人才。

    同时,报告在工作回顾的社会保障和服务部分,增加了一句“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制度”。这也与教育有直接关系,未成年人保护既有社会保护,也有学校保护。把这句话加进来,依然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

    彰显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此次报告修改在多处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例如,在工作回顾的保障和改善民生部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后面,增加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公共教育属于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指在教育领域提供的基础性公共服务,包括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残疾学生的教育保障政策体系等方面。建设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是“十四五”期间中国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报告专门增加了这句话,强调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同时,在对今年政府工作建议的教育部分,在“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后面增加了“支持中西部地区高校发展”。众所周知,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协调就要注重区域科学发展,共享就要注重区域公平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要特别关注贫困地区、落后地区、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包括其高等教育发展。

    数字表述凸显教育成就

    大量的数字表述成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是教育部分一个鲜明的亮点。例如“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每年都保持在4%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由93.8%提高到95.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45.7%提高到59.6%”等。其中,“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3.5年提高到14年”,是一项重大成就。所谓“新增劳动力”,通常是指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人口,也指男性16岁至59岁、女性16岁至54岁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2022年5月,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达到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民族素质得到稳步提高。仅仅一年之后,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又从13.8年提高到14年。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李强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专门提及这个问题,指出:“人口红利既要看总量、更要看质量,既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我国有近9亿劳动力,每年新增劳动力都超过1500万,人力资源丰富仍然是中国的突出优势。更重要的是,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可以说,我们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这充分说明,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3.5年提高到14年具有重大意义。

    此次修改中,在工作回顾的教育部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实现”这句话改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0%以上”,突出强调了具体数字。大量用数字说话,让大家对五年来教育的巨大变化有更直观的感受,也使人们对未来教育事业发展充满信心与期待。

    (作者系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