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福田区福强小学学生在设计感十足的校园里活动。学校供图 |
|
扫码观看 精彩视频 |
■群众关切的教育事
“下午放学后,早点回家吃饭啊!”在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学校(光明)校门口,孙女士向女儿黄瑾萱挥挥手,目送孩子步入校门。这看似平常的场景,却让母女俩倍感珍贵和温暖。
黄瑾萱读小学时长期与父母两地分居,到父母打工的深圳读书曾是她难以实现的心愿。盼了6年,父母为她在这所新建学校申请了一个学位。她所在班级有50名学生,教室有85平方米。这个占地约1.7平方米的学位,不但放着她的课桌椅,更安放了她与父母团聚的心愿。
黄瑾萱深知这个学位来之不易。但她不清楚这个学位具体是如何诞生的,在诞生过程中要破解哪些困难。
顺应民意建学校、各方合力破万难、开辟新路修大门、争取土地拓操场……2021年1月,钟玉屏担任该校副校长,此后,她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具体描绘了这个学位的诞生之路。
近年来,深圳市直面群众“好上学”“上好学”等急难愁盼,在超大型城市资源紧张、环境受约束的条件下,超常规推进“百万学位”建设,让更多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红利。
“人口大城市”与“可建设土地小城市”产生学位紧缺困局
是到深圳打工赚钱,还是留在江西老家陪女儿?对孙女士来说,这是一个“二选一”的难题。
迫于生计,孙女士需要外出打工。她想过把女儿带到深圳读书,但在2015年黄瑾萱该读小学时,深圳的公办中小学学位紧张,而自己和女儿都不是深圳户籍,难以入读公办学校,而私立学校收费不低,超出他们的承受能力。
无奈之下,孙女士只得让孩子跟着外公外婆留在江西老家读小学。那6年,孙女士如候鸟般,半年在深圳打工,半年回老家陪孩子。
深圳是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常住人口出生率常年处于高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0年来深圳市的人口增量超过713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高达86万。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力度建设学校,但学位仍难满足高需求。
学位高需求与可建设用地紧缺的现实形成突出矛盾。深圳陆域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经过40多年高速发展,城市建筑密度高、空地白地少。此前,深圳虽规划了大量教育用地,但因历史遗留问题等,很多地面情况复杂,需要经过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等才能用于建设学校。同时,部分区域楼盘配套学校的同步建成率也不高。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2020年以来,深圳以空前的力度补短板,打响百万基础教育学位攻坚战,加速建学校、增学位,连续多年将增加优质学位供给列入十大民生实事,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基教学位的热切期盼。
哪里学位需求旺盛,就在哪里建学校
早上冷风飕飕,孩子坐在家长的电动车上,啃着干冷的面包,赶向学校……这是钟玉屏初到光明区楼村时看到的场景。“我们要尽早建好、办好这所学校,让楼村更多孩子能就近入学,少一些奔波之苦”。
作为深圳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社区,楼村居住人口超过10万,被称为“深圳北部第一村”,入学需求十分旺盛。而这里只有楼村小学一所公办小学,很多家长只得把孩子送往较远的学校。
“哪里学位需求旺盛,就在哪里建学校。我市按集约用地、适当超前规划、预留发展空间等原则,高标准规划布局新建学校,力求让教育设施布局在空间分布上能与区域学位需求精准匹配。”深圳市教育局主要负责人表示,深圳编制《基础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修订《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修编法定图则,强化教育用地空间布局的整体规划,提升学位规划配置标准。
深圳将每千人幼儿园规划学位配置标准,由33个提升至40个;义务教育规划学位配置标准由80个/千人提升至120个/千人,同时明确,普通高中规划学位配置标准不低于20个/千人。
在楼村这个学位需求旺盛的区域,光明区联合深圳市教科院,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深圳市教科院实验学校(光明)。学校总投资约5.8亿元,可提供2520个学位。
得益于此,2021年,黄瑾萱该升初中时,父母帮她申请到了该校学位。这令孙女士倍感惊喜,“我们起初就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提交了积分入学申请,也没抱多大希望,是深圳学位扩容给了我们这份幸运”。
学位不但要建足,还要建好。为优化学校建设标准规范,深圳制定实施了《中小学校项目规范》。深圳还借助学校规划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这个“智库”,提升学校规划设计水平与建设品质。
出硬招破教育用地“老大难”
钟玉屏刚到深圳市教科院实验学校(光明)时,建筑方指着脚下一片荒地说,学校将在这里拔地而起。让钟玉屏没想到的是,两年后,学校真的投入使用了。
建校背后是各方合力破解土地紧缺等难题。例如,学校校门口原是一些厂房,没有路。光明区政府协调土地、交通等部门,想方设法整备土地,在学校开辟出宽约15米的新路。
土地是大城市学位建设的“老大难”问题。深圳从规划这一根源入手,通过修编或局部调整法定图则、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等方式,增加基础教育设施用地。其中国有储备用地、新增用地、盘活存量土地、闲置用地等优先用于学校规划建设。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深圳有300多块已规划但未建成的教育地块。深圳市教育、规资等部门全面梳理全市已规划教育用地,逐一实地审核,分类提出实施意见。对规划实施性差、土地整备难度大、两年内无法启动建设的教育用地,相关部门要求就近置换,确保规划用地及时建成学校。百万学位建设计划实施以来,深圳已落实近300块教育用地。
“区领导多次召集相关部门,召开新建学校工程推进会,合力攻坚克难。”钟玉屏第一次参会,拿着5页调研数据,汇报了学校在建设中存在的难题。光明区领导很重视,很多问题当场就解决了。例如,学校希望建设更大的操场,但土地不够。光明区主要领导在协调会上现场拍板,校园向外扩展,“给孩子们更大的活动场地”。
为加大统筹力度,深圳市成立市教育领域项目指挥部,分管市领导任总指挥长,各区也成立了教育领域专项指挥部。市区两级指挥部根据项目建设需要,借助专班、月报、例会等机制,推动教育、发改、规划、财政等部门强化协同,特事特办,加大教育规划刚性落实力度。同时,深圳建立健全学位建设联合审查制度,落实新增居住项目与配套教育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疫情防控等给学位建设带来很多突发难题,怎样如期完成基础教育学位建设总任务?深圳因地制宜、分区下达、全程监督、逐年考核,形成学位建设进展工作台账一图统筹,挂图作战。
2020年至2022年底,深圳新改扩建467所中小学校、幼儿园,新增43.7万个基础教育学位,其中新增6.8万个公办普高学位、30万个公办义务教育学位、6.87万个幼儿园学位。据了解,深圳“百万学位”建设第一阶段任务完成率高达105%。
学校上“新”更上“心”
第一次走进深圳市教科院实验学校(光明),黄瑾萱便有惊艳之感。学校依山势而建,傍小河而居,自西向东呈阶梯状抬升,校内多处绿植茂密,景色秀美。
家门口的学校不但要建好,还要办好。作为对接深圳市“未来教育”创新型实验学校,该校在设计、建设中,强化“科技感”与“智能化”。学校还开发了七彩“雅正”课程项目,其中蓝色是科技教育课程。学校也因此获得深圳教育改革创新大奖——最受关注新锐学校(园)年度奖。
“来深圳读书后,不但能与爸妈住在一起,还能进入这么漂亮的学校,参加很多好玩有趣的社团课程。”黄瑾萱参加了学校的创客社团,获得2022年世界机器人大赛锦标赛三等奖,人也更加开朗自信了。
深圳学位扩容提质跑出“加速度”,多所优质学校不但在中心城区分布,还在西部、东部、北部生根开花。现代化、高颜值的校园已成为深圳打造民生幸福标杆的有力支撑,也让人民群众对教育甚至对深圳这座城市的满意度大为提升。
看到光明区品牌学校越建越多,尤其是孩子入读深圳市教科院实验学校(光明)后过得开心充实,孙女士对光明区的发展前景更有信心,决定一家人在深圳扎根。
随着科学公园、大科学装置等落户楼村及其附近,很多科学家团队入驻光明,其中部分科学家考察了深圳市教科院实验学校(光明)后,也把子女送到该校。
对于“百万学位”建设民生实事带来的“蝴蝶效应”,深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深有体会:“原来一开全市两会,我们就压力很大。由于学位紧缺,很多代表对教育领域意见很多。”他给出一个数据:那时,光学前教育领域,一年就收到代表数十件意见。现在,深圳市在增加优质学位供给方面成效突出,惠及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代表们对教育的提案和建议数量明显减少,“今年,我们整个教育领域总共收到数十件意见”。
将最好的资源用在教育上
本报评论员
建设先行示范区,既是深圳的历史使命,也凸显深圳敢担当、能作为。深圳以人民为中心,直面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开展百万基础教育学位攻坚行动,努力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市区两级领导争当“教育书记”“教育市长”“教育区长”,努力把最好的地块、最好的资源、最大的投入用在教育上。
数量、质量双向攻坚。深圳不但上下同心、挂图作战、强化督导,在学位需求旺盛的城区“抠出土地”,建足学位,同时侧重做好设计、建设等,将校园打造成高颜值的艺术品,很多新建学校获得设计大奖。同时,深圳通过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努力把新校建成优质校,让新增学位成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增量”。
办实事得民心。百万学位攻坚成效显著,不但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热切期盼,提高了深圳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还成为深圳重要的招商引才名片,激发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