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万象“耕”新,把“麦”问诊。连日来,在河南科技学院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经常可以看到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拿着麦苗对种植户详细讲解当前小麦春季管理技术。
2月25日,新乡县朗公庙镇毛庄村的地头,看着长势旺盛的小麦新品种“百农5819”,茹振钢兴致勃勃地向记者讲述了河南省小麦育种的现状——自从2005年以“矮抗58”为代表的一批高产多抗小麦品种开始大面积推广以来,全省大部分地区平均亩产由不足1000斤向1500斤迈进。
40多年来,茹振钢先后培育并推广了“百农62”“百农64”“矮抗58”“百农4199”等多个小麦新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到4亿多亩,直接增产效益300多亿元,还获得了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茹振钢说,“习近平总书记之前还提出‘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的要求,我们科技工作者必须落到实处。要端牢中国饭碗,必须攥紧‘中国种子芯片’。”
“对人才的期盼是乡村振兴永久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今年的全国两会议案之一,就是一份关于不断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的建议。”茹振钢告诉记者。在他眼中,优秀的人才也是“中国种子芯片”,而且是“超级芯片”。在河南科技学院,茹振钢科研团队共有38名成员,包括5名教授、18名博士,形成了一支老中青三代结合、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科研队伍,都在各自研究领域崭露头角,有的已取得重大突破。
今年,茹振钢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更加频繁地走进田间地头,与农民朋友促膝谈心,针对科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议题开展调研、交流。“农民朋友们渴望技术、渴望人才,他们最需要的就是技术指导和持续跟踪。”茹振钢说。
【记者手记】
科技力量助振兴
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只要见到茹振钢,他永远都是精力充沛、语气激昂。他的这份激情不仅感染着记者,也持续地影响着他的学生。40年来,在教育科研领域,他始终如一。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后成为他的同事、同行,与他一同行走在助力乡村振兴之路上。
近年来,乡村振兴不断被提到更高的战略高度,茹振钢也更觉肩上担子更重。他更加忘我地耕耘在科研一线,持续不断地推动品种迭代,为黄淮麦区的小麦生产更丰、为老百姓蒸出来的馒头更香甜、为保障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采访时,茹振钢和村民站在麦田里,从田间管理到智慧农业,从小麦分蘖、拔节、孕穗到乡村振兴,他们畅所欲言。茹振钢就像小麦一样,在这里扎深根、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履行人大代表的责任和使命。他的心中,一个个扎实真切的提案在缓缓呈现,现代化农业农村的美好蓝图也正一笔笔绘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