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观看相关直播 |
■两会访谈录
本报北京3月3日讯(记者 王家源 通讯员 于奎)怎样进一步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新时代中小学如何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3月3日晚,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刘希娅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薛二勇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访谈录”演播室,就相关话题展开讨论。
薛二勇介绍,当前部分地方、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主要面临4个困难和挑战。第一,在观念上存在窄化劳动教育的现象,同时无法真正从长远的角度认识劳动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二,劳动教育教师的职前教育、职后培训上有所欠缺,导致劳动教育教师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升。第三,对于劳动教育“教什么”、如何因地制宜落实劳动教育新课标,地方和学校还存在难题。第四,劳动教育怎么考、怎么科学评价,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推动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在于评价。”刘希娅表示,如何在考试命题中体现劳动教育,是亟待从宏观层面上抓的事情。
刘希娅介绍,谢家湾学校整体构建了一至九年级螺旋上升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激励作用,建立了以“劳动学业评价+劳动综合素质评价”为核心的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生劳动技能的习得,更关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劳动品质的发展。在评价过程中,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并在评价主体上尽可能多元,让学生能更辩证地去理解和接纳评价结果。
“抓住了评价就是抓住了劳动教育的‘牛鼻子’。”对于如何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薛二勇表示,要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对于学生日常的劳动表现、劳动行为、劳动品质等的评价要把握好标准。同时,要在评价的技术上下功夫,传统上对于学生操作技能的评价大部分通过观察获得,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不妨引入数字化技术,保证评价的客观性。此外,还要细化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明确关键点和细化点,开展相对科学的评价。
“评价结果的使用也要科学,切忌以一个分数来给孩子们贴上爱劳动或者不爱劳动的标签。”薛二勇强调。
|